与海同眠:一场跨越山海的告别
来源:包融媒   2025-07-08

微信图片_2025-07-08_153734_306

1500多公里的距离,满载着多少牵挂?

夏天大连,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7月4日一早,32位从包头千里迢迢赶来的家属,集合在大连港2号门海葬码头,等待着包头市首次公益集体海葬活动的举行。

上午10时,活动开始。缅怀逝者、恭读祭文、敬献鲜花……当最后一束鲜花被轻轻放下,家属们依次登上了“新诺亚号”海葬船。   

将思念托付碧波 

轮船在湛蓝的海水中一路向前,白色的浪花在船尾翻涌,咸湿的海风吹拂,不时有海鸥飞过。有的海葬家属抱着骨灰坛,不停地擦拭罐体和眼角涌出的泪水。经过约半小时航程,船只来到了指定海域。庄重的告别仪式后,逝者亲属在工作人员的协助和引导下,细心地在操作台上将亲人的骨灰装入降解罐,并插满鲜花,缓步船舷边

随着一声鸣笛,亲属们按照工作人员教授的方法,将绳子穿过可降解骨灰,缠绕在手中,一手握绳子,另一只手托起子,将绳子慢慢放下,直到绳子在手中剩一点,轻轻松开,便顺着绳子降落到海平面上。

清风徐徐、海浪翻滚,他们与已故亲人作最后的道别,将鲜花撒落在海面,有的默默祈愿,有的深情诉说思念。随着可降解骨灰的融化降解,逝者的骨灰将融入大海的怀抱。逝者至此枕浪而息、与海同眠

一位戴着帽子的阿姨海葬仪式后,站在船尾双手合十,轻轻地闭上眼睛,送别远方的亲人。不一会,她的眼角渗出了泪水。我也是完成了家人的遗愿,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

看这些海鸥工作人员指着船尾盘旋的白色身影,它们会陪着船走完全程,就像生命的接引使者。 

微信图片_2025-07-08_153746_444

   让海浪签收思念

站在船舷边的逝者家属包女士注视着海面,她的眼神温柔而坚定,仿佛与这片海有着某种无声的约定。

从今以后,有大海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了。因为爸爸在嘛,以后想他了,就去海边和他唠唠嗑。”包女士说。

包头到大连有1500多公里,包女士带着妈妈,一路自驾来到大连,只为完成父亲来源于自然,也要归于自然的遗愿。

“之前我们一家人就讨论过,爸爸的想法就是要海葬现在有了这个契机,就来参加了。”包女士与记者分享道,“纵是有很多的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宽慰。”

包女士是一名医学生,认为海葬不仅是对逝者遗愿的尊重,更是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人逝去到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一种循环,我觉得很好。”包女士说。

海葬仪式结束,家属们慢慢转过身来,其中一位家属芦女士眼睛格外的红肿“我的弟弟生前很多地方都没去过,想让他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芦女士专程赶到大连,为其弟弟送行。她说,弟弟生病去世还很年轻,选择海葬这种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希望他与山海为伴、徜徉在碧海蓝天,以后有海的地方,就有他的影子 

微信图片_2025-07-08_153741_149

送生命去更辽阔的地方 

返航时,阳光穿越云层,映照海面。那些落入深蓝的牵挂,终将在潮起潮落中,续写新的故事。

包头市民政局副局长闫慧告诉记者,本次海葬服务得以跨越千里实施,缘于两地民政部门对绿色殡葬理念的深切共鸣。活动不仅为包头市民推开了一扇生态安葬的崭新窗口,也标志着包头市民政局与大连康养纪念园合作开展的海葬服务正式落地实施,未来将持续推广此类生态殡葬服务。

在生态环保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海葬这种生态节俭的安葬方式,不仅为逝者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归宿,展现出了文明新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留白”。

当最后一缕海风掠过甲板,这场跨越山海的告别,终以最温柔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轮回。

(文/记者 樊佳疑 ;图/记者 郭钢 ;一审:张燕清;二审:贾星慧 三审:王睿)

微信图片_2025-07-08_153609_302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