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妙手匠心 先锋本色——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 502 车间深孔镗工戎鹏强访谈

戎鹏强:1965 年出生,1983 年来到北重集团,以加工特种钢管而闻名。他所加工的钢管要能承受600多摄氏度的高温,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可以承受超过一吨的压力,并且保证稳定工作10万小时以上,加工精度要求极高。他所加工的特种钢管产品主要用于我国海军、陆军的主要装备配套,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国防装备的打击精度、关键战役的转折点以及广大战士的生命。戎鹏强以军工产品的高标准、严要求为国家国防建设输送着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产品,30多年的一线工作,成就了这位从深孔镗工岗位上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记者:您进厂那会儿容易吗?

戎鹏强:也不太容易,我是顶替我父亲进的北重集团。近几年都是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才能进来,技校生和中专生少多了。

工作中的戎鹏强

记者:回忆一下您刚进厂时企业是什么状况。

戎鹏强:我是1983年1月份进的厂,那时候才18岁。当时分到了防务事业部502车间,当了一名镗工。因为那时候岁数小,啥也不懂,就觉得比较好奇,跟同学一说起来,我是在防务事业部干军品的,感觉脸上挺有光。但分到机床一看,当时就傻眼了,这机床太大了,好几十米长,床头又那么高,一转起来声音相当大,挺害怕的。而且当时我进厂的时候,身材比较瘦弱,个头又小,所以干活很不方便,真是干不动。在机加工行业中,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不但要肯吃苦,还得多动脑,一般学徒要经过3年实践才能独立操作机床。

记者:据我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北重集团的军品订单不是很多,当时企业是什么状况?

戎鹏强:确实是这样。当时军品订货量很少,民品又找不着市场,虽然也有,但不是很多,因为那时候正好是转型期间。

戎鹏强(中)在指导工作

记者 :那个时候咱们企业都做了哪些民品?

戎鹏强:高压水晶釜,就是用来做人造水晶石的一种管体。实际上,我的起步阶段就是从干这个高压釜开始的。那时候高压釜的客户需求量很大,批量也大,当时从我们车间开始干,实际情况就是12个小时也干不出来一个。领导一看,那就实行倒班制吧,要求两人一个班。我刚进厂,没人愿意和我一个班,那我只能一个人一个班。倒班后发现这个活干不下来,那就想办法吧。干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扩完孔以后大口径的镗刀片切削量是按军品切削量的方法加工的,切削量很小,一毫米左右;干民品的时候呢,切削量又大了,扩孔以后出现了锥孔,一出现锥孔,这一毫米的刀片就得走好多刀,确实很费力。我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7块钱,这一把刀片就得400多元,刀片干上一两次就不能用了,基本就报废了,我就觉得很可惜。我就想,一个刀片顶我多少个月的工资?所以暗地里就把这些旧的刀片捡回来,开始修磨它,增加它的切削用量。那时候就一点点试,大概试了半个多月吧,还真的试成了,切削量从一两毫米一直试到十多毫米,最后我就用这种方法加工这个产品,我一个人一天能加工3件左右。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从修磨这个大口径镗刀片开始,到后来加工很多国家重点科研实验装备关键的零部件,都要用到这项         技术,这项技术一直延续了 20 多年,到现在还在用。

记者:您的加工技术是怎么一步步提高的?

戎鹏强:那时我很少逛商场,但新华书店和书摊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所关注的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20多年前,互联网还不普及,能查阅的资料十分有限,再加上有关这方面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资料相对较少,有些技术参数和方法就得在实际加工中去整理和总结。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也向其他车间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中有些人虽然不是深孔镗工,但在车工上的磨刀技巧和技术都值得我好好学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干起活来就得心应手了。

记者:平常您是怎么总结加工技巧的?

戎鹏强:我们分厂的核心优势是深孔类加工。一些所谓的民品加工,实际上是各个科研院所的军品试验装置和管体,加工这些产品,在现有的炮管生产线上有好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机床的加工能力、机床硬件配置都要重新定做,还有刀杆、刀体、刀片等,以及加工中这些新定做的工装是否适合产品加工都是未知数。加工技术方面,有些超大口径加工需要有精加工镗刀片修光加工。以前加工高压管,用的是 250 毫米左右的镗刀片,刃磨方法能不能用到超大口径上,谁也没有试过,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当这些产品还没进入生产线时,我就开始思考怎么加工、怎样配置刀体、如何给定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切削留量等相关技术问题。有些前期准备工作必须想好做好才能完成好,这也成了一种习惯吧!

记者:咱们聊聊大国工匠吧。2016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一条名为《深管镗孔 贯直人生》的“大国工匠”专题报道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请谈谈您的直观感受。

戎鹏强:我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以及老师傅们的帮助。从我一进厂,上级领导都很关注我,可以说,这么多年,我是在他们的督促鼓励下成长的。我觉得我只是我们厂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个代表,有比我干得更好的人,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记者:“大国工匠”播出之后,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没有一些私  企来高薪聘请您?

戎鹏强:有啊,很多。其实很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事情,他们来找我让我跟他们干,说比我现在挣得多得多。但是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是军工企业的一员,军工技术就是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作为个人来讲,我也不愿出去给他们干,毕竟我在这个企业坚守了30多年,就想为我的工厂干,说得再大一点,就是为国家干。

记者 :您在这个企业工作了30多年,可以说经历了献身国防30多年的漫长历程,那您怎么评价自己为国防做的这些贡献?

戎鹏强:实际上,我只是为这个事业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我们兵工人就是这么一代代传承着这种精神,从进厂那天起,我就特别喜欢我的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

记者:在工作中遇到很难迈过的坎儿时,您又是怎么克服的?

戎鹏强:记忆比较深的一件事是我加工超长径比管体。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科研单位要加工这种产品,他们找遍了国内大企业,没有能加工得了这个产品的,后来到我们企业进行调研,来到了我们车间,问我们能不能加工这个产品。当时就把图纸给我看,我一看觉得太难了,他是要两根5米长的管体,内孔是30毫米,给它接起来,而且它的孔的公差小,还需要10倍的样柱通过去。当时这些专家来了以后,看了我的这个机床直摇头,就说这个机床太老旧了,干这个有点困难,让我们就试试吧。专家说他们确实需要这个东西,他们也想从国外买,可人家不卖,所以只能自己生产。我们一听就接下了这个活,还成立了一个专家组,主要攻关这个产品。当时条件很差,我主要承担着深孔钻、深孔拉角、深孔绗磨整个工序,我记得这个活就干了将近一年时间,真是没日没夜地干,边干边琢磨,好不容易干出了两套产品,但是高兴没几个小时,有个车间的同事一看干成了,就说试试样柱吧,结果试的时候就把这个样柱给卡进去了,怎么也拿不出来,结果这件活就报废了。我们领导觉得相当可惜,马上就要交成品了,可惜报废了。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就硬着头皮重新进行加工,这是最难的,真的太难了。因为我是深孔镗工,我在深孔钻这些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所以就一点点地学,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包括互联网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所有的技术参数都很模糊,去别的单位学还学不着,所以说那个时候是最难最难的。到后来,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加工出了直径 28 毫米、长 8 米的管体。过程相当艰难,可以说没白天、没黑夜地干。

记者:这么艰难,您觉得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您呢?

戎鹏强:一种精神。因为当时科研院所专家来了以后,就说这个只有国外可以干出来。我们为什么就干不出来呢?当时感触也很深,专家希望我们想想办法把它干出来,而且这是比较重要的部件,牵扯到好多试验。我当时也是憋了股劲。

记者:您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戎鹏强: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管你干哪一行工作,对你的职业必须心怀敬畏,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地升华,以此提高技能,精益求精,它就是一种精神。工匠而言呢,因为现在是经济社会,干什么活都要用金钱来计算,我觉得,工匠就要把产品加工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金钱利益方面不多考虑,这样才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传承,就是你把你的技术绝活传下去,传到下一代,一代代地传。我非常感谢厂里给我提供了这么好、这么多的平台, 没有这个平台,我就接触不到这些产品,也攻不了这些难关,更当不了大国工匠。

记者:30多年始终如一地干一件事情,有没有想过换一个方式工作?

戎鹏强:肯定想过。我记得在我被评为全国劳模以后,单位领导找我,问我能不能往管理岗位走一走,我考虑了几天,觉得自己不适合管人,最适合和产品打交道,最后就没有走上管理岗位。直到现在,我对那个时候的选择一点都不后悔。

记者:站在普通工人的角度,您怎么看企业对国家发挥的作用?

戎鹏强:我们厂是军品企业,不仅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于社会来说,也起到了稳定作用,无论它的效益好坏,确实解决了好多人的就业问题,化解了社会上很多矛盾,为安定团结做了很大的贡献。

记者:您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意味着会牺牲很多,后悔过吗?

戎鹏强:在3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我也想过换个工作岗位、工种,但是我从事的这个工种比较特殊,我这人又认死理,所以一直没有改行,始终坚守在我的岗位上,我的字典里就没有后悔两个字!(记者:马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