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老西儿”在包头——北重集团原厂长田之文访谈

田之文:男,汉族,1930年4月出生,山西省阳曲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9年入党。曾任247厂车间工会主席兼总工长。1958年3月调入北重集团,任车间、科室工长、室主任、副主任、副科长;先后担任分厂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书记;后任总厂生产科副科长、科长、副厂长、代厂长。1983年7月任北重集团厂长。1984年12月任厂调研员。

从100毫米高射炮到双57毫米舰炮,从液压支架到3307矿用车,在北重集团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人让我们铭记,成为北重史册中的厚重文字。记者采访了北重集团原厂长田之文。老人家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当年老一代兵工人强军兴民的那些事。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来工厂工作的?

田之文:我是1958年3月从247厂调来的。我当时在247厂炮管生产车间担任工段长,当时支援边疆建设名单上是没有我的,赶上工厂生产100毫米高射炮缺人,我最后是从247厂调来的。

因为我是家里老大,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而且也成家了,所以老母亲不太希望我来。当时我们对包头并不了解,只知道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包头那时候的条件比不上太原,应该很艰苦,但是最后我还是服从组织分配,带着老伴一起来到了包头。

记者:现在的包头和之前相比变化大吗?

田之文:现在的包头变化太大了,简直没法比较。

田之文(前排左四)与军代表在国产武器装备前合影

记者:您来的时候工厂是什么情况?

田之文:工厂是1952年开始选址,1954年开始建厂,到1958年时,只有机修和工具这两个车间开始生产,其他生产车间还没有开始。那时候厂房内还继续施工,打基础的,搞地面的,设备还没安装,有的地方还露天,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生产的。

记者:生产第一根炮管是不是非常困难?

田之文:1959年,上级要求生产32门火炮参加阅兵,在这段时间,我们的条件是最艰苦的。那个时候原材料、炮管都是苏联的,要是等到厂房盖好、苏联的设备进来以后再生产,那就耽误事了。当时工厂里的工人都是从四面八方过来的,有东北的127厂、重庆的497厂、太原的247厂等等,工厂党委按照当时的建厂方针,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在100毫米高射炮试制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难题。当时我们厂拉线机没有安装到位,无法完成炮管的拉线问题,我之前在247厂工作过,总厂派我到247厂联系第一根炮管的拉线问题,最终炮管拉线在247厂完成,那边检验合格了以后当即返厂。炮管拉回来以后,我们把炮管清洗完放到架子上一看,炮管特别得亮。那时候苏联专家、军代表检验了以后都叫好,厂房内好多工人都过来看,就像是要看新媳妇揭盖头一样,都想一睹“芳容”。

记者:完成了炮管的拉线,咱们厂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田之文:因为当时工厂的工人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大家的技术水平不一样,有的是干过,但是没有干过这么大的炮管,许多人都要进行技术培训。还有就是管理问题。现场管理很关键,如果现场管理组织不好,比如工段、班组管不好,你生产的炮管就会出现问题。1958年底,我当时在一车间任计调室主任和工部主任, 就把我在太原247厂的管理办法运用到一车间(炮管车间)。后来二车间、三车间看到我这个办法好,也开始采用,最后总厂生产处领导看了这个管理办法以后,也觉得不错,就在全厂开始推广。前几年我到厂内参观过,这个管理办法还在用。这个办法就是“零件流动卡”,从出钢到炮管加工,一共5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写到上面,每道工序都经过检验合格后盖章。这样,无论哪道工序出了问题都能够补救,避免了问题的发生。这套办法到现在还用着,说明很成功。当时我把第一根炮管的计划进度编号后,同技术人员王鑫在现场向苏联专家做了汇报,苏联专家竖起大拇指说:“哈勒少!”

其实我现在讲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所讲的 100 毫米高射炮身管加工情况只是27个大部件之一,其他的部件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都很困难。

记者:那咱们厂什么时候开始生产民品的?

田之文:其实我们厂很早就开始搞民品了,苏联的汽车、轧钢机、液压泵等,但是这几个产品都不太成功,我们也看到了生产民品并不简单。我是1978年从三分厂调到总厂任副厂长的,那时候就开始搞民品了,到了1979年、1980年,就大批量生产液压支架。

记者:为什么要生产民品?

田之文:那时候 75 毫米、100 毫米高射炮面临着淘汰,如果不搞民品,这么大的工厂怎么生存?当时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的方针,自己找出路。到 1978 年以后,民品搞得更热闹了,那时我是副厂长,生产绞肉机、自行车、缝纫机、电表,尤其我们生产的“羚羊”牌自行车很畅销,我们也认识到了“以民养军”这个战略很正确。

还有就是液压支架产品做得也很好,到我退休的时候还在做。当时我们的优势就是液压缸,我们成立的民品研究所就负责大型的民品开发研制工作,比如液压支架举升缸、北方股份的3307 矿用车。

记者:工厂生产的产品有炮、矿用车、特殊钢等,还生产过一些民用产品,回头再看这段历程,您作为当时工厂的主要负责人,怎样评价那段历程?

田之文:工厂作为兵工企业,专业性很强,生产任何产品必须有专业工艺做保证。生产民品时,反映出我们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专业性都很强。我认为,在我们对中央提出的走“军民结合”之路的认识中,生产民品实际上是锻炼了我们工人的技术。军品生产能力很强,不代表我们生产的民品就没有一点问题,很多民品都要有专业工装才能生产,但通过生产民品真的锻炼了我们的工人。

记者:当时咱们厂生产的矿用车现在发展怎么样?

田之文:我们当时成立了民品研究所,研究什么产品我们能生产。为了加快落实36吨自卸汽车的生产,当时工厂先后四次选派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赴美考察、学习、培训。1982 年,我到美国特雷克斯公司考察36吨自卸车,那时美方想考验一下我们的焊工技术水平,当时和我同行的一名焊工叫杨建华,在现场拿起电焊枪焊了一件活,焊完后,他们立刻对杨建华焊的活进行了分析,最后特雷克斯公司执行副总裁沃纳先生伸出大拇指对我说:“你们的电焊工技术很好!”翻译告诉我后,我开玩笑说:“还有好的这次没来,他的师傅比他还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那时候我们军工厂的实力。后来那些同志都成了生产 36 吨自卸车的生产骨干力量。

记者:您15岁进入兵工厂工作,到1990年退休,今年也87岁了,60多年献身国防事业,您怎么看自己的职业经历?

田之文:哈,谈不上献身。可以这么说,我15岁就参加工作,那时候很盲目,但是有一条,父母告诉我,你就好好学技术,赚钱养家。那时候我进厂就是学习,看人家怎么换齿轮、怎么磨刀具,每天就琢磨这些事情。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包括抗美援朝时期,听到、看到我们的武器和日本、和西方国家比确实不行,所以我们才要奋起赶超。进入工厂后,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国家对军队、武器的重视,对国防建设的投入,深切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也更加无怨无悔。

现在,我见证了工厂60多年的巨大变化,我们生产的武器装备着部队,还有许多民品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和你们一起追忆往事,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虽然那时条件很艰苦,但我将大半辈子献身国防事业还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希望我们的工厂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记者:赵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