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文化)铭记他们恒久的美丽

记忆中,没有哪一年似2020年,像一只快速运转的万花筒不停地变幻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改变了世界原有的各种秩序,甚至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这一年,我们经历过风雨,也拥有了风雨后的阳光,迸发出格外的勇气和力量,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期间,涌现出无数动人的人物和事件,《包头日报》则如实记录了这些过往……

2021年初,窗外有寒风刮过,但阳光依然灿烂。在这灿烂的阳光下,让我们一起重温已然定格在2020年文化版上那些文化热点、文化匠人的风采及其作品,铭记他们恒久的美丽……

热点打卡

明天会更好

艺术作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举国抗击疫情之际,我市文艺战线的众多艺术家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创作,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鼓舞人心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反映现实、描绘时代,更憧憬未来、温暖人心,寄托了人们对春的渴望,表达了“明天会更好”的坚定信念。

中国画《一声令下》、《中国速度》、《共筑火神山》等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全国各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场面。医疗物资运输源源不断、医疗场所再建工程马不停蹄,繁忙、紧张的援助(建)场景彰显出“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

(2020年2月18日07版)

《爱的传递》暖人心

一首由草原群星“云合唱”的歌曲《爱的传递》在蒙古音乐网发布后,引发音乐爱好者及国内200多家媒体及平台的关注。

这首时长不足5分钟、为战“疫”而歌的音乐,不仅会聚了远在北京、上海、云南、山东的草原音乐人参与,更是将内蒙古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赤峰、兴安盟、通辽、呼伦贝尔等地的歌者集结在一起,这些分散在祖国各地的音乐人同唱一首歌,用草原人的歌声为武汉战“疫”声援。

一首歌将草原与荆楚大地连接得更加紧密,也将草原音乐人的大爱深情传递到四面八方。

(2020年3月10日07版)

博物馆里开直播

2020年包头博物馆首次尝试夜间直播与电台合作,开创了新的观展形式,与市民一同感受“博物馆奇妙夜”。

5月18日晚,包头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史彩霞携手电台主持人通过抖音直播的形式亮相博物馆,在《鹿城往事,包头民俗文化展》和《边关重镇丝路明珠,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包头》展厅与观众共同开启了包头博物馆的寻宝之旅,展示我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龚鹏表示:包头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倡导线下绿色游览博物馆、线上智慧趣游博物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些切实可感的实惠,体现了博物馆社会服务的普惠性。

(2020年5月26日07版)

“红色嫩芽”落地生根

1957年6月,在乌兰夫同志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诞生,之后自治区各地的乌兰牧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起来。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歌声飘过60载,包头市乌兰牧骑从艰苦年代一路走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歌唱,为时代讴歌。

(2020年6月30日07版)

匠人打卡

柳恩深 我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没去过那北国塞外,没看到那边疆风采,只见过一位牧羊姑娘,她从草原来……”这首由柳恩深作词的《草原来的姑娘》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优秀词作者奖”、“优秀曲作者奖”和包头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又获内蒙古第九届“萨日纳”奖。

柳恩深在近一个甲子的创作时期内发表歌曲200多首(谱曲或作词)。在柳恩深的各级获奖证书和寄来的信函中,他都被称为词作家、作曲家和文艺评论家。但柳恩深说:“我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2020年6月9日07版)

刘相林 创作才是我的人生舞台

刘相林的人生就像一部戏,起起伏伏,转转折折,从过医,经过商,做过档案管理。兜兜转转,到2014年,他51岁时,创作了首个剧本——漫瀚剧《凤祥楼》。

一部《凤祥楼》,彻底改变了刘相林的生活。

人生过半,52岁的他恍然大悟:哦,原来艺术创作才是我一直寻找的人生舞台。

从民族舞剧《水旱码头》到话剧《大国工匠》,从二人台《山杏》到民族管弦乐《黄河从草原走过》,5年时间,刘相林井喷式创作了50多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连续拿下4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成为全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编剧。(2020年6月23日07版)

格日乐 摄影把消失的东西留住

茫茫草原,白雪皑皑。天际的云朵,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胜过现代科技合成的3D电影。这便是她从事摄影工作不久创作的成名作《天籁之鹰》。

她的摄影作品,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玲珑婉约,有的活色生香,有的灵动自然,有的余音袅袅,有的雾气缭绕。有的如油画,有的如国画,有的如写意画,有的如工笔画,有的如素描,有的如水粉……一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片。每一幅图片,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首诗,就是一支歌,甚至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2020年7月14日07版)

吴春龙 耐得住寂寞的手艺人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过“不论多好的绘画,不经装裱,是显示不出它的艺术魅力的”。历代书画艺术品得以传世至今,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再次装裱修复。

吴春龙,就是一位在书画装裱和修复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手艺人”。在他看来,不光书画家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裱画师同样要匠心独具,才能恰到好处地突出作品的神韵和美感,使书画作品更加锦上添花、熠熠生辉。

但裱画师作为默默无闻的幕后人员,难以像书画家般声名大噪,从事这项工作更应该耐得住寂寞。

(2020年9月1日07版)

作品打卡

精品剧目展现包头气质

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也为文艺工作提供了丰厚沃土。近年来,包头市通过开展“创作生产年”、“演出推广年”、“作品提升年”、“精品展示年”、“永攀高峰年”等主题活动,系统推进舞台精品创作工程,共创作大型舞台剧目13部,小型剧目8部。

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包头故事、展现包头气质,塑造包头精神,用舞台艺术的方式反映包头的发展与变化。(2020年10月13日07版)

插上创意翅膀的产品

一次邂逅,一场碰撞。在文旅融合作品展上,观众们看到了包头文化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让民族风情跃然纸上、将“工业风”融入美食、使古代建筑“重生”焕发活力……11月27日,以“文润人心、创聚民力、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包头市首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文旅融合创意产品集中惊艳亮相。一个个闪光的创意,一件件精美的产品,打造出的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优秀作品,为本土文创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0年12月1日07版)

看一张纸如何72变

跃跃欲试的中国龙、凶猛威武的狮子、活灵活现的八爪鱼、憨态可爱的乌龟……眼前这些形态各异、立体生动的飞禽走兽在刘喆的巧手下,不剪不裁,仅手工折叠,就能一纸成型。

刘喆潜心研究的现代折纸,不同于传统折纸,讲求一纸成型,不剪不裁不拼接,重视原创。对折纸爱好者来说,现代折纸的魅力便在于一纸成型,当一张纸神奇地变成一件作品,纸张顿时被赋予了生命力。

刘喆的成功源于兴趣和热爱,更源于一份责任——传承折纸文化的责任。

(2020年12月8日06版)

饱含草原情怀的版画

构思、描摹、刻凿……沉浸在版画艺术里的王海燕无法自拔。

作为包头版画协会会长,她看着包头版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又如雨后春笋般勃发。在传承与发展中,包头版画在雕刻材质、工具、印刷墨料本身所带来的独特美感中,加入了扑面而来的草原的风情,豁达而诗意盎然。

随着包头版画台历品质的逐年提高,其影响力也逐渐加大。王海燕打算把版画台历做够一轮12年,全面展示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让这些版画作品饱含着一份草原情怀,讲述好内蒙古草原故事。(2020年12月22日07版)

非遗打卡

潮尔 古老的草原弦音

弓弦潮尔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外弓弦乐器,元代时期就在科尔沁草原广为流传,并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当时无论是庆典、婚宴、还是盛大的那达慕、民歌演唱、乌力格尔、英雄史诗的说唱中,都不可或缺的有潮尔的伴奏。

“潮尔一直以来流传于内蒙古,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濒临失传,在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努力和政府的关怀下,快要失传的十年里又被挖掘出来,慢慢地发展起来。” 布仁满达说,潮尔作为草原上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乐器必须要传承和保护,他愿意成为传承推广潮尔的中坚力量。(2020年3月24日07版)

面塑 讲述抗疫故事

这组《社区一线志愿者共抗疫情》面塑作品包括发放宣传单页、上门排查、送温暖、严守社区卡口以及红歌团成员宣传防控知识等场景,每件作品都是社区志愿者抗击疫情的真实写照,而捐赠者正是非遗面塑传承人、有着“草原面塑王”称号的王富荣。

“能把人感动哭了,这是第一次。”说起这组系列作品,王富荣自己也十分动情。

当天在现场,看到一些社区的同志看着面塑作品中的自己又哭又笑,王富荣内心也受到了触动。

最令他欣慰的是,他的作品也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并为大时代留下了一个个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2020年4月7日07版)

麦秸画 点草成金

64岁的肖俊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的传承人,在他手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麦秸秆却能变为五彩缤纷的花卉、栩栩如生的飞鸟、气势轩昂的蒙古马、细腻精美的人物……

“麦秸画在我们国家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辛苦劳作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而文化源于生活,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两年麦秸画作为“非遗”走进课堂,走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

肖俊光说,“我如今已经60多岁了,我的愿望就是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把它交给喜欢这门艺术的人。”(2020年9月15日07版 )

纸笸箩 散发迷人魅力

“纸笸箩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地域辽阔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器皿。它在过去的生活当中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器皿,而制作过程因地域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差别。”王丽云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纸笸箩一边介绍道。

“我现在有了不少学生,他们当中大都是年轻人,因为喜爱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而坚持学习,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王丽云说。

最近,王丽云又制作完成了福、禄、寿、喜、财捧盒,“五福代表了吉祥如意以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2020年11月17日07版)

(李耀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