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讲述)老电影里的包头



草原晨曲

作词:玛拉沁夫

作曲:通福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飞驰在草原上;

啊,哈,嗬,

……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

再见吧绿色的草原,

再见吧美丽的家乡;

啊,哈,嗬,

……为了远大的理想像燕子似的飞向远方;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飞驰在草原上;

啊,哈,嗬,

……烟囱林立破云霄白桦绕厂房;

再见吧金色的草原,

再见吧金色的家乡;

啊,哈,嗬,

……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飞驰在草原上;

啊,哈,嗬,

……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

再见吧金色的草原,

再见吧红色的家乡;

啊,哈,嗬,

……为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归包钢。

小燕子

作词:王路

作曲:王云阶

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 告诉你

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举。

1952年,中共中央果断决策,要把这个泱泱数千年的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化国家,以实现工人阶级的绝对主导地位。

1953年至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借助苏联强有力的援建,集中力量开展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五个项目,全部落户包头市。

从那时起,新中国的银幕上开始出现包头的影子。新中国的艺术家们用声光电记录下那个年代的激情澎湃,记录下一座座工厂如何在黄沙漫漫中从无到有巍然伫立。随着电影的上映,其中的电影音乐也传唱至今,甚至成为这个城市的旋律。几十年后,我们再看那些老电影,看到的是我们的来时路,耳边萦绕的依然是那些熟悉的歌曲。

最早的一部反映包头建设的电影是1957年上映的影片《护士日记》。

《护士日记》根据艾明之的长篇小说《浮沉》改编,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陶金执导,王丹凤、汤化达主演。该片以当时正如火如荼建设之中的包钢、一电厂为外景地。剧情主要描述上海护士学校的学生简素华不顾男友反对,毕业后毅然来到北方的一个工地医务站工作。那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简素华立刻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医务站站长莫家彬和护士顾惠英是一对恋人,但成天只顾谈情说爱,对工作毫无热情,工人们因此对医务站的评价也不高。简素华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受到大家的好评和爱戴。工区主任高昌平在支持她的同时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工作努力认真的年轻姑娘。在简素华的带动下,顾惠英和莫家彬逐渐改变了工作态度,医务站的工作开始蒸蒸日上。简素华的男友来到工地,强迫简素华与他一起返回上海。看到男友如此自私自利,简素华断然与他分手,和高昌平一起继续率领群众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60多年后,我们依然能从《护士日记》中看到当年火热的包钢建设场景。据说,当年拍摄包头刮大风暴的戏时,为了营造氛围,摄制组特地从北京运来一架飞机,然而机身庞大,卡车无法装运,只好动用十多个人从包头火车站把飞机推到二十多公里的工地,沿途不断引来行人围观。

影片中,王丹凤饰演的简素华前往高昌平家里探望,得知高昌平的妻子已经去世,与小女儿“小鹿”(包头的别称为“鹿城”)相伴。为了安抚小鹿入睡,简素华唱起了儿歌《小燕子》。这首歌的词作者王路1955年在湖北黄石工作,当时王路有感于黄石秀美的风光和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情景而创作,首次发表于1956年6月1日《长江文艺》上。后王路先生与北京音乐家王云阶将其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导演陶金鼓励王丹凤亲自演唱插曲《小燕子》,因为简素华是护士不是专业歌唱家,演员用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本色嗓音来演唱更符合生活真实,从此这首歌便唱遍了中国,至今仍经久不衰。

《草原晨曲》是中国1959年出品的黑白故事片,由朱文顺执导,恩和森、张巨光、乔鹿等主演。

1958年11月,玛拉沁夫接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任务,要拍一部反映包钢建设的电影。已是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常务副主席的玛拉沁夫带上户口本、党的关系和一卡车图书,只身来到包头。在草原深处的包钢矿源地——白云鄂博,玛拉沁夫当采矿工,学开电铲,成为名副其实的包钢工人。在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精神的激励下,玛拉沁夫很快创作出电影剧本和歌曲《草原晨曲》。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青年猎手胡合、加米扬、拉西宁布和张玉喜纵马疾驰,追击着草原上的野狼。圣山白云鄂博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时他们突然发现日寇的地质勘探队也出现在白云鄂博,原来日本人早已对那里丰富的地下宝藏垂涎欲滴,胡合立即将这个消息带回了村里。在张玉喜、胡合的领导下,牧民们给日寇地质勘探队以沉重的打击,鬼子为了报复,指使蒙奸官布逮捕了胡合、加米扬和张玉喜。胡合的妻子——张玉喜的妹妹秀芝在官布家为仆,她帮助胡合等人越狱逃跑,张玉喜在途中被鬼子开枪打伤,他在临死前要胡合去大青山找方志诚加入游击队,并照顾好自己女儿小玲。胡合将小玲交给母亲,忍痛告别了怀孕的秀芝,上了大青山。秀芝在胡合参加游击队后,被迫离开草原,与胡合失去了联系。十多年过去了,胡合回到解放了的家乡,担任区委书记。人民的地质勘探队来到了大青山。胡合母亲死后,拉西宁布将小玲抚养成人,改名娜布其。娜布其和胡合的义子关其卡积极要求参加勘探队的工作,他们的理想实现了。勘探队派秀芝的儿子张祥教娜布其开汽车。胡合的老首长方志诚担任了新建的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胡合担任了矿山的党委书记。关其卡等蒙古族的第一批钢铁工人被派到鞍钢学习。官布的儿子、坏分子道尔吉为了破坏蒙汉人民的团结,挑拨拉西宁布反对开采白云鄂博。拉西宁布与胡合、加米扬、娜布其逐渐疏远。胡合和加米扬尽力帮助落后了的老朋友拉西宁布,但拉西宁布的思想一时还转不过来弯子。张祥当了胡合的司机,但父子相见不相识。一天,拉西宁布家着火,张祥为抢救拉西宁布的儿子身负重伤,秀芝要来看他。拉西宁布终于认清了道尔吉的反动面目,他揭露了道尔吉,回到了大家的行列中。秀芝随去鞍钢学习的工人一同来到这里。在欢迎学习人员归来的晚会上,娜布其请秀芝也来出席,她与胡合终于相认,全家人幸福地团圆了。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用特大字号提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响亮口号,并在这个口号下面发表了《保证重点 支援包钢》的社论。由此,包钢建设引起全国瞩目,得到各地支援。从此,包头这个并不被众人熟知的地方,“草原钢城”的称誉传扬全国。正是这一年,以包钢建设为题材的电影《草原晨曲》在全国上映,片中同名主题曲也随之广为传唱,一度成为全国多地火车开动时的旋律。歌曲《草原晨曲》的谱曲由曾创作了《敖包相会》的达斡尔族音乐家通福完成,热情奔放的旋律中对马蹄奔跑节奏的模仿,使得作品既具有欢腾跳跃的气氛,又充满了无边草原的宽阔之感。受到这首歌曲的鼓舞,一批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乡,从祖国各地来到人烟稀少、黄沙弥漫的包头,支援包钢建设。

1959年10月15日,包钢1号高炉出铁,周恩来总理亲临剪彩,从此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一座现代化的“草原钢城”屹立于祖国北疆,而这首铿锵有力的《草原晨曲》也如同插上了翅膀,从此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至今,这首《草原晨曲》依然每天清晨唱响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唤醒人们开启崭新的一天。

《钢铁脊梁》摄制于2004年,由林强、沈丹萍、达式常等人主演。

该片以包钢2002年12·23特大灾难抢险事迹为原型,也是在包头拍摄的。影片讲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改造,北方钢铁集团公司决定关停集团中的初轧厂。初轧厂的职工面临着下岗或分流的局面。此时,原北钢集团职工韩静文从国外归来,在本市创办了一家民营企业小钢厂,想邀请初轧厂厂长牛光辉担任副总。牛光辉提出要韩静文安置部分下岗职工的条件,被韩静文拒绝。北钢集团的高炉发生了意外事故,由此可能导致焦炉坍塌、大爆炸,甚至全市都将变成一片火海。市长亲临指挥,通过广播、电视要求全体市民停止使用煤气,以保证煤气管网中的压力。原初轧厂下岗职工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抢修中。韩静文主动用自己的冷凝泵支援北钢,牛光辉带领工人想方设法支撑焦炉炉温,工程师何伟玲和工人们以最快速度闪电维修鼓风机。经过奋力拼搏,险情终于排除。韩静文被工人们爱厂如家、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全盘接收初轧厂的下岗职工。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包钢2002年12·23特大灾难抢险事迹,也刻画了国企改革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与众志成城之后的涅槃。(黄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