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包头新闻

登上央视的“我的全家福”

大年三十,反映三代二冶人扎根包头、为祖国北疆奉献青春的故事在央视《第一时间》“我的全家福”栏目中播出。几天来,主人公谭学晏一家也沉浸在“被关注”的兴奋中。

孙女谭方迪笑着对记者说:“这下我们这个大家庭出名了,过年走亲访友时,人家都会和我们提起这件事。对大家来说,这也是二冶人的一份骄傲。”

央视播出的节目中,谭家从黑色到彩色的照片成为其中的一条主线,每张全家福都是一个故事,也都记录下时代变迁的印记。时代发展,岁月更迭,变的是一个家庭的日渐富足和兴盛,不变的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使命和坚守。

那一年,我从鞍钢来

从第一代落户包头,到如今62年过去,在谭家人眼里,包头这个过去眼中的“他乡”已经成为了“家乡”。

谭家与包头的结缘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谭学晏和聂福兰夫妻俩作为当时的第一批志愿者从鞍山钢铁建设公司来到包头,从此,这里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60多年来,从刚来时的两个人,到四个孩子、一个孙女,一家三代人大部分都在二冶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堪称“二冶之家”。

“那时候二冶刚成立,我被分配到二冶机修厂做了一名电工,没想到一干就是35年。”谭学晏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当时条件艰苦啊,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刚开始到包头没有房子住,就搭帐篷。遇上风沙天儿,早晨起来帐篷都被吹倒了。那时候每天要经过昆河去河西的建设基地。冬天早上就踩着冰过去,下午下班河水化了,就趟着水回来。晚上在火炉子上把棉鞋烤干了,第二天穿上再去上班。”谭学晏说,“那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苦,干起活儿来劲头可足了,就想着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钢铁,不能落后,要甩掉贫穷的帽子。”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一路走来,谭学晏靠个人努力取得了电工类最高级别的资格证书,还带出了许多徒弟,徒弟们个个成为二冶的技术能手,谭学晏也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妻子聂福兰也在同样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两人成为当时受人尊重的产业工人。

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谭晓东是谭学晏老人唯一的儿子,1986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走上了父亲的工作岗位。从二冶机修厂一名普通的电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二冶物业服务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二冶也将市场开拓的触角延伸到了祖国各地,谭晓东和许许多多的第二代二冶人一样,把脚步印刻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时候,外地施工建设条件非常艰苦,出行等各方面条件也不方便,常常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再回家时年幼的孩子往往已经没有了“父亲”的概念。这个同样不善言辞的中年汉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人和妻子是我坚强的后盾,企业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只有踏踏实实工作,回报企业。”时至今日,像谭晓东这样朴实的第二代二冶人,仍然是二冶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实干换来二冶发展的勃勃生机。

2015年,谭晓东的女儿谭方迪大学毕业,她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了包头,也加入了中国二冶集团。

作为新生代的代表,90后的谭方迪继承了母亲的乐观,父亲的朴实。如今的她在中国二冶工业分公司负责法务工作,由她经手的每一个案件,她都会认真仔细地梳理,做好文档的分类规整。她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在工作中向前辈请教积累经验。同许多90后一样,她喜欢养猫、追星、收集球鞋和瓶瓶罐罐,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她对学习的热情。2016年,她通过自学一次性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拿到了律师从业资格,成为二冶为数不多的通过司法考试的员工之一,成为二冶青年的表率。

一家子、三代人的奋斗故事,正是中国二冶无数个普普通通员工工作成长的缩影,也是万千中冶集团一线员工朴实无华的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中冶人的无私奉献,才托起了二冶基业长青的美好今天。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海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