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王三:黄河岸边守望生命

隆冬将至,在黄河包头段画匠营险工段,黄河河面绝大部分已经冻结,河面上一阵风吹来,顿觉寒气更浓。一大早,王三便和两名救援队队员来到黄河边,遇到游客,他们会主动走上去提醒几句注意安全。

王三和队员们每天例行在黄河边巡逻。记者 吴杰 摄

王三本名王金清,是黄河岸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因为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乡亲们都叫他王三。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平民英雄。有人亲切地叫他“好人王三”,有人尊敬地称他“黄河义士”,因为他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在滚滚黄河边竖起了一面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

每一刻都有队员守护在黄河岸边

这段时间,黄河包头段逐渐进入了封河期。最近,“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巡逻当中格外认真,不仅要关注游客的安全,还要关注冰层的厚度。王金清告诉记者,黄河的封河期、开河期和夏天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在这些时间段,24小时每一刻都有救援队的队员守在岸边,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来到黄河边的每一名游客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去。

时间拨回到20多年前,王金清第一次从水里救人,那时他只有17岁。当时王金清家门前有一个小池子,夏天时他总爱下水耍一阵。有一天,水边多了三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本来只想在边上玩玩,不想水坡很滑,三个孩子忽悠一下就闪了进去,他们你呼我喊地吼个不停,王金清没多想就蹿了下去,一个个把他们都拽上了岸。

1997年,王金清在黄河边上做起了小买卖。正是卖开河鱼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老人,忽然跑上他的渔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幸亏水不深,棉袄浮着他沉不到底,王金清一把把老人揪了上来。春寒料峭,老人冻得嘴唇黑紫、说不出话来,王金清在黄河岸边就地拢了把火,让老人烤了半天,才算救回他一条命来。

这是王金清第一次真正意义在黄河里救人,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一救把他和200多个素昧平生者的生命交织在了黄河岸边,一段守护生命的传奇就此开启。20多年里,王金清因为在黄河边上救人的事迹,成为了一个英雄,登上“中国好人榜”,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央视《聚焦三农》栏目对他的见义勇为做好事的感人事迹进行了采访。“王三”甚至成为了包头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

不要把生命丢在这黄河里

常年在冰冷的河水中救人,王金清的腰腿和胳膊都落下了毛病,经常被疼痛折磨,但却没动摇他救人的信念,而他的事迹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但在这些救人的经历里,王金清渐渐感觉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2012年4月,在王金清的带动下,“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他把20年积累下的水上救人经验倾囊相授:“救人的时候一定要逆水救,船停在人的下游,船头要朝着人,因为船尾朝着人,就有被螺旋桨打到的危险。一定要瞅准机会从后面揪住对方的头发或抓住对方的衣服……”截至目前,这支民间水上救援队正式登记队员13人,参与进来的则达二三十人。黄河边救人,从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了一群人的事业。

后来,王金清又投入了3万多元,在黄河北岸搭建起了一间彩钢房,为黄河水上救援队的20多个兄弟遮风挡雨。如今,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救援队的救援设备越来越完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附近安装了摄像头,加上队员们巡逻值守,使得更多危险被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今年,王金清和队友们从黄河里救上来6人,是近些年来最少的一年。王金清对记者说:“我们救上来的人少了,是因为落水的人少了,这是好事。”

20年里,王金清救的人中,有一大半都活了,但他却总惦记那一小半没活的。他说:“人的生死就那一两分钟,必须在这一两分钟里赶过去,如果头一沉就没得救了。”他还说,“每次听到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的哭声,他就跟亏欠了人家似的,好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救上来一个生命就是等于救了一家人。”在王金清看来,虽然救人让他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英雄,但与生命相比,这些都微不足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它只有一次,不要丢在这黄河里。”王金清深有感触地说。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富博)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富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