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搭把手,拉话话!固阳银号大营子驻村工作队打通服务百姓“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驻村工作队自觉转换角色,强化服务意识, 在他们的引领下,村“两委”干部、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 30 多人组成“搭把手,拉话话”农村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坚持志愿服务与脱贫攻坚“双向发力”,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 奉献爱心,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们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聚焦群众需求, 量力而行解决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 心事、忧心事,使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帮助贫困户捡黄芪

志愿红的温暖

“潘大娘,我们来了!”一天中午,志愿者服务队端着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来到贫困户潘月娥的住处,随着帮扶责任人陈峻岭的一声呼喊,潘大娘步履蹒跚地出来开了门,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不住地道谢。

“陈峻岭、吴书记、张老师……”潘大娘一口气叫出每位志愿者的名字。

孤寡老人潘月娥是大营子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81岁高龄,丈夫8年前因病去世,老人育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常年在外地居住,过年过节才回来看一看,平时难得见上一面。

老人很开通,体谅儿子的不易,偶尔电话联系总是报喜不报忧,并安慰身在外地的儿子安心工作,照顾好儿媳和孩子们。

近一段时间,老人情绪突然变得低落,郁郁寡欢。

原来,她儿媳生病需要住院个把月,儿子不得不辞掉刚找到的工作到医院陪护,老人很焦虑。

志愿者服务队得知情况后,每周安排人员轮流到潘大娘家开展“搭把手,拉话话,解心结”活动,说到远在外地的儿子,老人总是望着窗外的天空,浑浊的眼睛里透露着思念。

见此情景,志愿者们赶忙讲笑话,冲散悲伤的氛围,认真倾听老人讲述她的往事,渐渐地,老人脸上出现了熠熠光彩……

志愿者服务队还接送潘月娥到定点医院进行了慢性病鉴定、帮助她打扫卫生,与其促膝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还为她送药品、慰问品,与老人交流了解其生活中的困难,尽力为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人不止一次高兴地说:“我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但有大家的照顾帮助,让我心里特别温暖,一点儿都不觉得孤单。”

在大营子行政村8个自然村里,时常活跃着代销代购队、电影放映队、拉话话队、智能手机队、理发队、杀猪队、纠纷调解队、火炉安装队……10多支服务队的“志愿红”走遍每一个村庄,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大营子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帮助村民扬黄芪籽

黄土地的深情

杨某是大营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却总是抱怨享受到的政策少,帮扶他的扶贫干部由于各种原因先后换了7人,都反映此人不好沟通。

每年10月入户“算账”是扶贫干部最头疼的事——杨某不配合帮扶人,上门测算年度人均纯收入总是不“认账”,经常隐瞒收入,回答收入就低不就高,回答支出就高不就低,担心一旦脱贫后享受不到政策支持,不愿意说实话,致使收入测算不准确。

2017年,杨某家配备了一只种公羊,补贴1600元,当年其他配备产业户都收到了补贴款,唯独杨某反映没有收到这笔钱,为此,他没少和扶贫干部闹意见,并对帮扶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

今年5月,扶贫干部调整变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吴子建主动提出要把这个“困难户”包下。

吴子建决定跟杨某交朋友,他首先从解决种公羊补贴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入手。

那些天,吴子建穿梭于县扶贫办、农牧局、财政局,到农村信用联社查银行流水,查阅当年产业验收花名表和补贴签名档案资料。在调取一卡通入账信息时,显示有一笔扶贫开发工程直接到户项目资金补贴,经扶贫部门确认,该笔款项就是种公羊补贴。

经吴子建耐心解释,杨某终于明白了这笔款项并未“迷失”,化解了疑虑。

杨某家2014年因灾致贫,本来2017年就可以稳定脱贫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其妻不幸患上恶性肿瘤,因医疗支出大未能如期脱贫,2019年他妻子做了手术,由于手术不彻底,病情复发,今年8月又进行了二次手术,帮扶干部吴子建跑前忙后帮其联系医院、报销医药费、申请“防贫保”和各种救助,为杨某家争取到了低保,“七一”前夕又协调社会帮扶单位对其送来了米面油和衣物等生活物资。

杨某现在隔三岔五就主动给帮扶干部打电话说心里话,邀请扶贫干部到家作客,一颗冰冷的心终于被融化了。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几个月来,志愿者服务队结合脱贫攻坚,通过入户“拉话话”,摸清了全村各家各户的详细情况,掌握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健康状况、务工就业等基本信息,把贫困户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大营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吴子建帮助村民收割莜麦

冲在前的担当

今年1月26日,对大营子驻村第一书记吴子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他意外收到村民苏满荣夫妇俩送来的一面锦旗。

那是去年的9月28日,星期六。下午2点多,吴子建正在村东头打谷场帮助贫困户王有明扬场收莜麦,忽然传来“翻车了,快救人”的呼喊,顺着声音望去,远处一个开着电动三轮车的中年人风风火火地向场面奔来。

吴子建的第一反应是救人要紧,在场有4个人,72岁高龄的王有明行动不便,他指挥其他两个人一同上车,风驰电掣直奔3公里外的出事地点三份区。

到达事故现场,眼前的场景惨不忍睹——一辆拖拉机侧翻,车头与车尾甩成90度夹角,车斗内的谷物洒落一地,司机苏龙被牢牢地反扣在驾驶座下的水泥地上不能动弹,头破血流、痛苦呻吟。

吴子建立即组织科学施救,大声呼喊在附近田地干活的村民过来帮忙,同时拨打了119消防救援电话和120急救电话。

由于事发地点距离县城有40公里,等消防队员过来最快也得半个多小时,苏龙的生命恐怕不保,坐等不如行动,附近的村民越聚越多,大家纷纷拿来锹把、木棒,扛的扛、抬的抬、拉的拉,人多力量大,硬是把3吨多重的拖拉机抬起,将人扒出来。

这时,救护车也从县城赶到了,苏龙得到了及时救治,经过住院治疗,苏龙的生命保住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面锦旗代表的既是贫困群众对志愿者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志愿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尽责、积极作为的真实写照。

“我们要把所有困难群众都纳入到服务对象里,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户,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尽所能地去帮。”大营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王国民说。

他们说到做到,为在家出行不便的柴润良夫妇每月义务理发,为缺劳动力的单五女、刘文光锄地打荞麦,为村民放电影,为贺二根、董建光的子女捐赠衣服,为郭花眼家维修水管,为李英起黄芪……哪里需要哪里站,哪里需要哪里钻,融真情于群众,寓实干于行动,文明之花在大营子村脱贫攻坚的热土上绽放得热烈多彩。

文/全媒体记者:青萍(图片由吴子建提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