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一机教育五十载 峥嵘岁月洒满爱—原一机教育处副处长李祥焕访谈

李祥焕:1941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65 年分配到一机一中任教。历任一机一中教师、副校长、校长,一机教育处副处长,工会主席。

2017 年 7 月 6 日,记者来到了青山区合志家苑小区,采访原一机教育处老处长李祥焕,请他讲述一机子弟教育发展壮大的历程。

在我们赶到小区时,李老早已在楼下等候,一身整洁的装束,花白的头发纹丝不乱。他已是 70 多岁的人了,虽然右腿行动不便,但依然精神矍铄,初次见面便感觉这是一位严谨、稳健的老人。

记 者:

李老,今天采访您,想请您谈谈一机集团在子弟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为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一机教育处的老领导,谈到一 机的教育工作,您的感触是什么?

李祥焕:

从 1956 年开始有子弟小学到 2006 年一机所有子弟学校移

交给市里,一机教育经历了创办、成长、壮大、繁荣的过程。50 年时间,几代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换来的是桃李满园,一批批优秀学子走进大学,走进工厂、车间,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中流砥柱。我为我们一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自己是其中一名教职工而自豪。

记 者:

您是什么时候到一机教育部门工作的?

李祥焕:

我生于江苏南京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有六个孩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养活六个孩子已是不易,还能让孩子读书,父母还是很通达的。我于 1965 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派遣到了包头 617 厂,那年我 24 岁。

记 者:

当时的一机子弟教育规模有多大?

李祥焕:

我来时,一机厂的子弟教育已经历了近 10 年的发展,小学和初中已经都有了。

记 者:

您了解最初近 10 年的发展过程吗?

李祥焕:

了解。我来了以后听一些老领导和同事说,一机厂开始子弟教育是 1956 年,为了解决子弟的上学问题,抽调 3 名职工当教师,在家属宿舍开了一个小学班,学生 50 人。后来有了子弟一小、二小,是从包头市接管的互助道和敖干道小学。1960 年又创办了子弟中学,就是现在的一机一中。

记 者:

您还记得当时阔别家乡来包头的情景吗?

李祥焕:

当时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那个时代,每个热血青年都是带着政治使命从四面八方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记得那天中午吃完饭,学校就通知下午一点半开会,大概有 170 多

名学生,30%的人离开家乡被分配到外地工作,这部分人都是家里子女比较多的,身体好、学习不错的。我们家有六个孩子,所以我被选中来到包头。同学中有去三门峡、东北、新疆、甘肃、宁夏的。当时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纸条(派遣证)和一张火车票。同学们没有任何想法,就是听从组织安排,服从命令,回去收拾一下行李,晚上便坐着火车北上了。

记 者:

初到包头时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祥焕:

我是下午四点半下了火车,就着急寻找派遣证上的地址,当

时也没有出租车,准备坐 2 路公交车,但太晚了,公交车也没有 了。无奈之下,我找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其实就是一个平板车,坐 到现在的 106 小商品批发市场时,困得实在不行了,我就要求和车夫换个位置,车夫当时很诧异,第一次碰到我这样的人。然后就是我吃力地蹬着车,车夫坐在后面,他就给我介绍包头的情况,从沼潭路到我所住的招待所讲了一路,让我对包头有了大概的了解。来到招待所,也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看到别人吃的食物,我也要了半斤,师傅拿个大碗抓了一大把,我当时以为是粉条呢,后来才知道那叫莜面,颜色不好看,稀里糊涂地就吃了。在徐州没有这个东西,很稀罕,吃时心里也有一点凉快。这段记忆很是深刻。

记 者:

您来包头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李祥焕:

来到包头的第二天,我就到厂里报到了,分配我到子弟中学。厂里给打电话,学校来人把我接过去。领导找我谈话,安排我代数学课,当班主任。当时的一机一中是个初中校,我是以见习老师的身份在这里教学,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 46 元。师范院校毕业的就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教书,专业思想很牢固,我在一中教了 10年书。

记 者:

这十年,您亲历了一机子弟教育的哪些发展?

李祥焕:

一机子弟中学 1960 年入学的第一批学生于 1963 年毕业,这一批学生的素质都不错,当时在包头市的统考中考了第一名,一机一中的名气大增,好多在外校读书的子弟都纷纷要求回来读书,1963 年以后的两年,分别招了 5 个和 6 个班。随着初中毕业生的增加,职工子弟上高中,考大学的需求又凸显出来,于是在1972 年,子弟中学招了第一个高中班,学生 51 人。1973 年又招了4 个班,后来就延续下来了。

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教育和四化建设的大问题。就工厂来说,中小学教育的好坏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一机厂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职工子弟教育。

记 者:

那时候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怎么样?

李祥焕:

那时候条件比较差,但厂里尽最大努力改善子弟学校的条件。子弟中学成立之初,上学是自愿报名入学,教师都是从厂里的技术人员里挑了一批愿意当老师的人,大部分是中专生,在当时这些人都是“秀才”了,很卖劲。1962 年后又陆续分来了各个大专院校的专科生、本科生。

记 者:

您相册里这些发黄的老照片就是那个时候拍的吗?你们在干什么?

李祥焕:

是,那是我们在建设一中新址。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体师生参与了学校扩建活动场地的劳动,那种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面,特别令人鼓舞。

子弟中学原来的校址在原来的六○研究所(现在的一机医院)后面的两排旧平房里。1968 年才搬到了现在一机一中新址,

这里是个下马的卷烟厂,南面有四栋平房,老师们就看中了这个大院,面积适中,方位也不错,美中不足的就是地形不太好,南北高低落差达到 2.7 米。当时,我们学校跟厂领导提出盖楼房的规划,厂领导考虑到各种因素没采纳,后来就盖了平房,共 9 栋,29间教室和办公室。你们看到的这几张用车拉土的老照片就是当时我们带着学生们建设操场时留下的。那些年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是苦了些,但咱一机人那股子拼劲儿是没的说的。

记 者:

听说您后来当了领导,亲自抓一机子弟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请您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李祥焕:

那是 1975 年 10 月份,我调到教育处当副处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那个工作压力很大,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很有限。不过, 我那时 35 岁,正值干事业的年龄,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我就带领同事们白天工作上班,晚上开座谈会,想方设法要把教育质量、学业水平提上去,于是就想抓一所学校做典型。当时多数人提出要抓二小或三小,这两所学校底子好,容易抓出成绩来。而我考虑这样出来的成绩没有号召力,应该抓一所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于是选定抓五小。因为五小在当时建校时间短、生源不好,周围职工大都是二级工,住着自己建的平房(自建公助)。抓了一年, 有了成效,每年处里组织的考试都是第一,后来用全市统一的试题继续考,还是第一。有了成绩,处里就组织各个学校来参观,8点之前主要看精神面貌,8 点以后看教师如何上课。这一活动对各学校触动比较大,都得面对“差的上来了我怎么办”的问题,效果非常好。那时主要有 8 所小学,最多的时候还有个九小,这所学校只维持了一两年,就一个老师、十几个孩子,主要为了解决工人孩子的上学问题,后来就分流合并,不存在了。在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中学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陆续建了多所中学,初中、高中都有。子弟教育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完善。

记 者:

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最骄傲的是什么?

李祥焕:

1977 年,包头市召开了一次教育工作会,教育局局长鼓励我在会上发言。我当时很冲动,因为包四中已经是市里的重点中学,很多一机的家长要求把孩子转到包四中,对我的刺激很大。在会上我就表态:向包四中学习,并且把包四中作为竞争对象,

三年之内超过包四中。我记得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家长要求转学,我就对这位家长说,你转学可以,但转出去就不能再回来。家长很诧异、木然。我说我已经在市里教育工作会上做了表态, 用三年的时间超过包四中。经我这么一说,家长竟然不要求转学了,看来对我的工作还是很支持,这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

记 者:

两年超越重点中学,怎么做到的?

李祥焕:

我在教育工作会上的表态,是动力,也有很大的压力,但既然做了承诺就不能反悔。1978 年开始整顿,首先要做的就是师资培训,因为当时好多教师都是家属工过来的,教学经验、专业水平都很有限,我们就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自我培训两种方式,自己加强集体备课,采用“老带新”方式,让一些教学能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开始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就是采用函授、进修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质量;还有就是联合二机厂,纳入高考招生计划,自己办师范班培养人才,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这些活动中,从领导到老师都加班加点,没有一丝懈怠,成效显著。1979 年,在全市高考成绩排名上就超过包四中,和二机厂打平,到了 1980 年就超过了二机厂。

我们经常到学校去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考试查找出来。开始我们自己出题,除了一般常识以外,哪有问题考哪,通过考试查找教学矛盾。还有就是通过检查学生作业来了解教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情况。每一年级抽一个班,叫一个班长,把作业本打开看看老师及时批改没,发现问题就在教师大会上提出批评。这个方式对校长和老师也是一个督促。

我们下去听课有时带着录音机,听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课后及时解决。这样做不是来挑毛病,而是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开始老师们都怕听课,后来都喜欢上了。经过几年努力,厂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记 者:

这么说,一机子弟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学校达到多大规模?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祥焕:

截至 1985 年,教育处有子弟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 8 所完全小学,有子弟一中、子弟二中两所完全中学,有四中、五中两所初级中学,还有职业高级中学(子弟三中)一所。我们中学的学生参加全国、华北、内蒙古、包头市文化课各种类型竞赛,获奖数量年年增加。这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涌现出了大批全国、自治区和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优秀教育工作者。

那些年也培养出许多优秀毕业生。其中不少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有的学生还考取了研究生,有不少获得了博士学位。

记 者:

此后一机在子弟教育方面又有了些什么变化?

李祥焕:

教育处和各个学校经历了 50 年艰苦奋斗、不断赶超,生源稳定,成绩突出,教职员工队伍德才兼备,在全市教育体系中受到诸多褒奖,到了 2006 年,整建制划归青山区教育局,又迎来了一次大的转型和发展机遇。这时我已经退休了,深切地感觉这次归属是一机教育迎来的又一个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机。我的外孙子在一机的学校上学,看着现在学校蓬勃发展,校舍得到改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归市里后,资金有了保证,作为我来说很是欣慰、自豪,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记 者:

回忆过去,有没有让您难过的事情?

李祥焕:

1979 年 1 月份,一个高中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因劳累过度去世了,年仅 40 岁。他工作特别认真努力,去世的前一天还在油印试卷,那时感觉他非常憔悴,没想到第二天就去世了。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成才,取得好成绩,走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的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时光,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每每想到他们,我就会很难过,就会很怀念他们,他们太爱这份事业,爱这些孩子才奋不顾身…… (李老边说边闪着泪花给记者拿出一本花名册,那是他退休时自己整理录入电脑打印的, 全教育处所有教职员工的名字都在上面,一些名字上李老用钢笔画上了黑框)

记 者:

教育事业如此操劳,您想过离开吗?

李祥焕:

1980 年 9 月份,因过度劳累,我身体透支得很厉害,做梦都想的是工作,有时感觉没有呼吸、心颤,太累了。到了 1985 年,有个机会是可以回到南京的,那边答应给解决工作、住房、子女就学以及老伴的工作,最后还是放弃了。干了几十年,我的一切已经和一机厂、和教书育人的工作分不开了。

记 者:

您是多会儿退休的?觉得有什么遗憾的事吗?

李祥焕:

我是 2001 年 1 月份退休的,已经 17 年了。自 1965 年来到包头,我从一个热血青年熬到耄耋老人,回想我这一生,该干的我干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种满足感,虽说这个历程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我无悔无怨。党培养你干啥?不是培养你来当官的,是让你来干事的,还得干得差不多,碌碌无为不是我,唯唯诺诺我也做不到,我没有什么遗憾。

(记者:李玥 张茜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