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我市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同建幸福家园

家人守望相助,家才会安稳顺遂;家人携手并肩,家才会欣欣向荣;家人相亲相爱,家才会兴旺昌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包头2.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心连着心携手并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演绎着一家人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共同描绘着一家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画面,共同开拓着大家庭富裕繁荣幸福的未来,涌现出许多守护民族团结的榜样楷模,谱写了一段段各族人民一家亲、齐奋斗的动人佳话,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绚丽绽放。

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建设包钢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为了改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面貌,中共中央华北局做出了“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提出把包头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基地。轰轰烈烈的全国各地同舟共济支援包钢、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建设包钢的历史佳话自此开启。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伴随着欢快悠扬的《草原晨曲》,全国各地支援的材料设备源源不断运到包钢,平均每天约有10个车皮;8万建设大军春战风沙、夏斗酷暑、冬搏严寒,在环境极为艰苦、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创造奇迹;淳朴的牧民们献出神山白云鄂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一起,开发铁矿,建设包钢……

各族儿女心手相连、无私奉献,汇聚成一股支援包钢的洪流,推动包钢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行进着。1958年4月8日,包钢一号高炉动工兴建,仅仅17个月后的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包钢的建成,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筑就了包头腾飞的根基。

如今的包钢,已成长为特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我国主要的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在推进国家钢铁、稀土工业崛起,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钢的建设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和全国各地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我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承担起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栓师表示。

草原额吉敞开怀抱哺育“国家的孩子”

“有牛粪烧着,蒙古包才不冷;有爱撑着,日子才不苦”。这是蒙古族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谚语,也是“国家的孩子”苏布达在达茂草原上最深切的感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缺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育婴堂里,几千个孩子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自治区党委、政府将3000多名孩子接到大草原,那些默默赶着勒勒车的女人们,那些纵马飞驰的汉子们,慈爱地把“国家的孩子”接进了自己的毡房。从那时起,这些孩子们有了额吉和阿爸,有了蒙古族名字,有了草原上的家。

被达茂草原牧民收养的孩子有40多名,苏布达就是其中的一名。苏布达八个月大的时候来到达茂草原,额吉和阿爸给她取名“苏布达”,汉语是“珍珠”的意思,饱含着额吉和阿爸对她的珍视和疼惜。从她被抱进蒙古包的那一刻起,草原上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额吉那轻柔的歌声安抚着她,阿爸那粗犷的臂膀保护着她,广袤的草原上留刻着她茁壮成长的身影和脚印。正是因为有额吉和阿爸的爱,让苏布达在草原上过得开心自在。

从江南到塞北,在这场爱的传递中,蒙古族额吉与汉族孩子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吃不惯草原上的果条,额吉就把家中的面换成米,做米饭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喜欢吃饺子,额吉就学习怎么包饺子;额吉一句句教他们说话,阿爸一次次教他们骑马……这些来自江南的孩子们,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草原儿女。

“亲爱的额吉,我要插上翅膀飞到你身旁……”

热爱唱歌跳舞的苏布达如今经常组织社区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唱蒙古族歌曲、跳蒙古族舞蹈,还带着大家一起编排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几年前,苏布达的儿子博士毕业后,也回到达茂旗从事现代畜牧生产。“这片草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尽我所能地感恩回馈她。”苏布达说。

蒙古族汉子初心不改守卫祖国

达茂草原上,用162块红砖拼成的“中国”二字,一横一竖里都饱含着蒙古族汉子阿迪雅对祖国的捍卫和热爱。

1962年出生的阿迪雅从小的愿望就是保家卫国,19岁参军,1984年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回到家乡,自愿当起了中蒙边境上的义务护边员。赶牛羊、防饿狼、喝咸水、吞寂寞,边境牧区的生活艰苦而单调,但阿迪雅说:“我生长在这片草原,守边卫家是我应该肩负的责任。”

30多年间,放牧的同时,每天防范牲畜越境、观察边境动向是阿迪雅夫妇的日常工作。粗略统计,阿迪雅夫妇义务巡边累计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还多。上报各种信息300多条,参加过军警民联合巡防100多次,协助边境派出所破获涉边案件数十起。

1993年,由于防止牲畜越境和守边需要,且边境一线生存困难,三名汉族边防战士在阿迪雅家住了一个多月,由于语言上交流困难,阿迪雅教授他们学简单的蒙语,他们互相帮助,同吃同住,一同完成守边、巡边任务。

阿迪雅的事迹感染感动着附近的居民,大家遇到困难问题、纠纷矛盾,都愿意找阿迪雅帮忙、调解。阿迪雅还在家里建起了“红色蒙古包”,定期为大家讲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惠牧政策。

2014年底,阿迪雅两个儿子分别从日本和上海回到了家乡,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接过父母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祖国北疆。

蒙古族有句谚语:“湖水平静,鸿雁平安。”阿迪雅说:“没有平静的湖水,以湖为家的鸿雁就无法平安生活。人也一样,没有安定的祖国,就没有平安的生活。我愿意为了祖国的安宁,付出一切。”

贴心安达携手各族群众共建和谐草原

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潘志荣,被草原上的各族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安达”(蒙古语意为兄弟)。

潘志荣1986年来到达茂旗检察院工作,35年间,他扎根边疆基层,忠实履行职责,无数次在草原牧区搜寻职务犯罪线索,在草场现场办案向各族群众讲法,引导农牧民知法懂法、用法律维权,让法治精神在草原传承发扬,成为与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贴心“安达”。

为了便于向农牧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调解纠纷,潘志荣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始终保持24小时不关手机,既能为群众办事,也能为检察机关办案搜集线索,被群众称为“一叫通”。

35年间,潘志荣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行走在农村牧区,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撰写了9万多字的《民情日记》。在与潘志荣的聊天交流中,草原上的农牧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农牧民的行为习惯。

如今的潘志荣,一直站在宣讲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线,从机关到厂矿、从企业到班组、从农村到牧区,他坚持将党的声音原汁原味带给各族群众,为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安全和谐稳定草原不遗余力。

新一代年轻人扎根边疆不负韶华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北纬41度白云鄂博矿区,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日与大山为伴、和严寒为伍,坚守深达200多米的矿坑底部,负责东、主两个采场的穿孔、爆破、采装、排土、边坡清扫、边坡监测以及边坡危险预警预报的现场技术管理等工作。他们就是包钢白云鄂博铁矿采矿作业部技术组。十几名年轻人,放弃繁华、扎根矿山,用青春和无悔续写着祖国北疆的精彩未来。

1997年出生的鲍雨朦和1998年出生的王鹏宇都是满都拉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祖国庄严的界碑见证着他们的爱情,2020年他们结为伉俪并携手扎根边疆,用戍守边关山河无恙表达对祖国最真诚的爱。

鲍雨朦负责户籍业务的办理与政治工作,达茂草原群众住所分散,交通不便,有时候农牧民赶远路来办业务却因手续不全无法办理,鲍雨朦为了不让群众跑第二次,整理了办理各类业务所需材料清单,建立了微信群,专门为群众答疑解惑,对于部分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众,鲍雨朦便在下乡时面对面为需要的群众讲解政策规定,积极帮助行动不便的群众解决困难,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只要是群众的电话,鲍雨朦从不推辞。王鹏宇从事办案与社区工作,他每天都要去农牧民家,和大家拉拉家常,为群众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疫情期间,王鹏宇在抗疫一线,全天候巡逻管控,顶风冒雪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叔新买了音响但是不会用,你来帮叔看看吧”、“孩子放假回来了,有些作业不会做,我们又不懂,你能来给辅导辅导吗?”现在,辖区的各族群众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总会想到警察“小王”。

而对于鲍雨朦和王鹏宇来说,这一份份被各族群众的信任和需要,就像一枚枚军功章一般让他们自豪和幸福。

段段佳话,一脉情深;肝胆相照,薪火相传。这些闪闪发光的记忆、这些无私无畏的奉献、这些共生共享的奋斗,展示着包头各民族“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而在鹿城大地上,为使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更加美好,一代代、一个个人都为之奋斗,如陈文学、朱清章,如王金清、刘嗣东,如赵文龙、梁荣等等。如今“三个离不开”思想已经在祖国北疆深深扎根,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爱我中华已经成为包头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未来,280万各族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齐心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媒体记者:张群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