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丨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
来源:包融媒   2025-05-23

张彦军

 跨越千里,时隔六十载,当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故事通过网络直播后,感动和温暖了无数网友。这不仅因为血浓于水的人间亲情,更因为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故事的主人公叫赵俊华,今年66岁,来自内蒙古包头市。5月20日,她带着一家六口,自驾两天跨越1700公里,奔赴江苏省高邮市与两个弟弟认亲团圆。

5月22日,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携手赵俊华“娘家人”包钢集团,以全媒体矩阵与奔腾融媒、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包钢新闻中心联动,以直播的形式全程记录了这场1700公里的寻亲之旅,见证了穿越一甲子的认亲时刻。
      四个小时的直播中,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献上祝福:“祝赵俊华姐姐圆梦江南。”“祖国人民血脉相连,人民大爱一家亲。”“内蒙古人民大爱无疆。”
       赵俊华是国家的孩子,她的故事还得从六十年前说起。上世纪五50代末、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尤其是南方地区(如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大量孤儿。这些孩子因父母在饥荒中去世或无力抚养,面临生存危机。由于营养不足,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危急时刻,党和国家将援助的目光投向内蒙古,请内蒙古支援一部分奶粉,以解燃眉之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商议部署后,最终决定把这些孤儿都接到内蒙古来抚养。于是就有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赵俊华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赵俊华从江南水乡来到广袤草原,成为被包钢职工赵景山夫妇收养的“国家的孩子”。几十年间,养父母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她度过了幸福时光。随着养父母相继离世,寻根问祖的愿望在赵俊华心中愈发强烈。
     2024年10月26日,参观包头市“国家的孩子——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成为赵俊华人生的转折点。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加入包头市 “国家的孩子” 微信群,通过DNA采样比对,二十天后,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与南方志愿者确认其老家就在江苏高邮市。今年,通过技术比对,她成功找到高邮的亲人。这才有了故事开头的一幕。
      这是两段历史佳话的交汇点。赵俊华的故事不仅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缩影,也是“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生动体现。因为赵俊华的命运与包钢紧密相连,不仅她的养父母是包钢职工,她同样也是。

     上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号召下,10万多名各族儿女支援包钢建设,退伍军人赵景山(赵俊华的养父)积极响应、投身其中。之后,赵景山与妻子沈秀兰在包钢医院收养了3岁的赵俊华。

      生在江南,长在草原。赵俊华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不幸是因为她从小离开了亲生父母,幸运是因为草原人民给了她温暖的家。从草原到江南,从包头到高邮,跨越山海,时隔六十载,亲人团聚,姐弟相认,这是血浓于水的时刻,也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这一刻,民族团结具象化了。

      赵俊华是“三千孤儿”中的一员,是国家的孩子。因为有了国家,有了草原母亲,一个个国家的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有国才有家。回溯过往,从黄浦江畔到敕勒川下,从扬子江头到阴山脚下,三千名“国家的孩子”用六十年时光丈量着民族大爱的深度,在这份大爱里,我们创造了让人自豪的过往,也必将开创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张彦军;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李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