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自此,包头文旅又有了新IP,市民和游客出门游玩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春节期间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春节长假游玩的好去处。记者 李强 摄
开街当天,这里从早到晚人山人海,人气满满。市民和游客在熙熙攘攘中赏特色大院、品传统美食、逛年货大集,人们惊叹:“太红火了!包头的年味这就来了。”据统计,开街当日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黄河边,感受黄河魅力。记者 李强 摄
曾几何时,旅行意味着“诗和远方”,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如今,随着周边热门打卡点频频“更新”“上线”,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玩的地方,每逢周末和节日假期,包头市民首选“眼前的风光”。
市民走进石榴花开主题园区观看展陈。记者 李强 摄
喜欢历史、文化的,参观包头美术馆、包头博物馆、包头科技馆、包头城市规划展览馆,逛一逛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包头文学馆、石榴花开主题园内“国家的孩子”主题展馆、王若飞纪念馆等。喜欢怀旧的,打卡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石拐大发老街,漫步钢铁大街32号街坊,还可以参观包棉1958,重温城市的记忆和辉煌;还有黄河红色藏报馆、立春电影博物馆,透过这里的老物件、老报纸回味旧时光。喜欢美食的,来老城东河吃顿稍麦、喝碗茶汤、涮个爆肚,买些特色干货、小吃,带给家人朋友尝尝。喜欢运动的,在包头奥运冰雪中心滑雪、溜冰,在包头奥体中心游泳、打球;喜欢非遗、手作的,在东达山享受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包头也不例外。一座城市发展文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内观自己。内观就是凡事先向内去探求。看看有什么是“人无我有”的资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特色”上做文章。
包头博物馆内,市民们认真观看每件文物。记者 李强 摄
以包头为例,看历史渊源,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较完整的氏族村落遗址,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看地理位置,包头南邻黄河、北靠阴山,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秦始皇在这里设三十六郡之“九原郡”,北魏王朝在此设军事重镇。清末民初京包铁路、包头机场在这里建成,包头一度成为绥远地区的工商业中心。看经济发展,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倾力建设的重要工业城市,包头有许多和工业相关的文化遗产成为自治区乃至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例如原包头糖厂1号办公楼、老石拐矿区、白云鄂博矿山等。
向内看,以上这些正是包头发展特色文旅的先天条件。
有了“天时”“地利”,还要讲究“人和”。
石拐区“大发1913”,感受独特魅力。记者 李强 摄
包头并非传统的旅游城市,想实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并非易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要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以及周边游客带动。因此,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立足地方实际,满足市民和周边游客的心理、需求以及消费习惯,这一点尤为重要。
包头特色小吃——茶汤。记者 李强 摄
包头特色早点稍麦。 记者 李强 摄
包头是一座移民城市,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关注度高,与很多包头人是晋陕人走西口的后代不无关系。直到今天,很多包头人,特别在老城东河,很多人不论是口音,还是饮食、习惯或多或少都还保留着祖辈的痕迹。包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正月十五踩高跷、转九曲、抬脑阁,还有喝酸粥、吃油炸糕、小孩圆锁等等,都是走西口遗留至今的风俗。
包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一五”时期,随着包钢、一机、二机、糖厂等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火红年代的点滴印记成为几代包头人的集体记忆。大抓生产的厂房、苏式建筑的俱乐部、毛主席雕塑等,每当回到这样的厂区、生活区,总能唤起人们儿时的回忆。
有回忆、能共情、想消费。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就能抓住市民和游客的“眼”与“胃”,抓住一座城市文旅“出圈”、出彩的机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婷婷; 图/记者:李强;编辑:吴存德;校对:张飞;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