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工业游 钢铁“硬汉”邂逅“软萌妹子”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有一座城市以钢铁脊梁撑起共和国工业的天空,岁月流转间,又以温柔笔触勾勒出诗意的文旅画卷。包头,这座被誉为“草原钢城”的工业重镇,正上演着一场钢铁“硬汉”与文旅“软萌妹子”的浪漫邂逅,让粗犷与柔情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舞,碰撞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动人魅力。
包钢一号高炉。
包头的工业基因深植于城市血脉。自1954年包钢破土动工,这座城市便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轰鸣的高炉、飞溅的钢花、穿梭的火车,构成包头最初的工业图景。作为“一五”时期重点项目,包钢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质钢材,其生产的钢轨铺设在无数铁路线上,见证着祖国的繁荣与发展。
正是这份厚重的工业底蕴,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源。当时代的浪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头敏锐捕捉到工业资源中蕴含的文旅价值,一场从“工业锈带”到“文旅秀带”的转变悄然开启。
走进包钢工业游景区,高耸的烟囱不再只是工业生产的标志,而成为独特景观;轰鸣的生产线不再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当下,包钢工业游景区已形成展馆讲解、生产线和工业遗址参观三位一体的工业旅游线路,平均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目前已累计接待近20万人次,成为展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内蒙古铁花文化产业公司旅游客运公司党支部书记吴国强介绍,“下一步,包钢工业旅游将紧紧围绕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并与本土周边旅游资源整合,推出多元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旅游综合体。”
走进包钢科技商务交流中心,仿佛来到钢铁与科技交织的奇幻世界。这座于2024年10月16日落成的钢结构装配式标志性建筑,总面积8286平方米,使用的正是包钢自产的稀土钢。踏入其中,现代感扑面而来,这里集展陈与交流功能于一体,运用裸眼3D、数字壁画、全息投影等前沿展陈技术,全景展现了包钢70年来矢志报国的光辉历程。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刻感受到包钢制造在“上天入地”“铺天盖地”中的巨大贡献。从“长征”腾空、“蛟龙”入海到“复兴”驰骋,这些大国重器中都有包钢的身影,无不彰显着包钢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科研实力。
沿着包钢工业游路线前行,“高速钢轨万能轧制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钢轨从这里产出,每一根钢轨都承载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重任;而北方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钢管制造基地,也展示着包钢在钢管生产领域的雄厚实力。在稀土产品展示区,游客们更是惊叹于稀土的神奇魅力。从国防科技到轨道交通,从绿色低碳到日常生活,稀土无处不在。
“我一直对钢铁工业很好奇,这次来包钢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钢铁生产这么壮观,真是一次独特的旅游体验。”谈及包钢工业游的体验,游客邓女士满脸兴奋。
包钢工业游“出圈”并非偶然,它是包头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的成果。“工业硬汉”华丽转身,当硬朗工业与柔情文旅相遇,碰撞出了别样浪漫。
包棉1958。
包钢工业游是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当下,文旅的种子早已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花朵。从热气腾腾的黄河大集,到承载岁月记忆的“包棉1958”,再到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繁花在鹿城大地次第盛开,吸引着八方来客。
走进“包棉1958”,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原汁原味的“工业风”厂房、底蕴厚重的包头纺织文化、时尚潮炫的多元融合业态……“包棉1958”,以文旅赋能老牌文化地标焕新起势,将包棉“冷资源”盘活为文旅“热资源”,也让“包棉精神”熠熠生辉。“缝纫机、二八大杠、收录机……这些对我们‘80后’来说,特别亲切,这里还有挺多小吃、小人书、文创产品,感觉十分新鲜有趣。”市民张先生说起“包棉1958”展出的老物件一脸兴奋。融合了年轻基因、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多元素的“包棉1958”,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轻松的时尚风,成为时下市民游客Citywalk的好去处。
黄河岸边,一场充满烟火气的盛会正在持续上演。“天下黄河第一村”已形成特色小吃、非遗民俗体验、精品民宿、休闲餐饮、农产品展销等11类业态,共入驻89家店铺。琳琅满目的特产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热辣滚烫的美食香气四溢,手工制作的工艺产品造型精美……串起过去与今天,联结乡村与城市的包头黄河景区,让你一次逛遍沿黄九省区。“这次短途游感觉很不错,吃了特色美食、买了文创特产,还看了民俗表演。”呼市游客李先生专门带着全家开车来黄河大集逛逛。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青砖灰瓦的建筑、古朴的街巷,再现了当年走西口的繁华景象。街区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剪纸、糖画、面人等民间手工艺展示,让游客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夜幕降临,街区灯火辉煌,古朴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具历史厚重感,更有打铁花等特色民俗活动,吸引游客们前来观光游玩。
除了别具特色的人文景区,自然风光游、乡村体验游也在我市蓬勃发展。固阳春坤山景区,凭借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壮美,站在山顶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周末带家人来春坤山,远离城市喧嚣,呼吸新鲜空气,孩子玩得开心,家人也能放松休闲。”游客赵先生说。
此外,达茂旗希拉穆仁草原、土右旗大雁滩田园综合体等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景区,也吸引着市民游人。这些文旅景区不仅让游客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带动周边牧民、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从工业遗迹的华丽变身,到黄河岸边的热闹集市;从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到乡村自然的美好邂逅,包头文旅之花正以更加绚烂姿态竞相绽放,不断为这座城市增添新的魅力。
包钢科技商务交流中心。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钢铁与文旅的浪漫邂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不仅能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包头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文旅产业的绝佳优势。当下,我市积极整合和开发优势资源,聚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不仅如此,文旅产业持续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繁荣。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以前我家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村苏木发展乡村旅游,家里开了农家乐,我自己在大罕台旅游景区卖自己做的民族饰品,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家住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的沙日娜说道。茂密森林、青青草原、成群牛羊……阿嘎如泰的“治愈系”自然风光,让游客们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全长18.09公里的阿嘎如泰苏木哈滨线旅游大通道,将大罕台旅游景区、乌拉山营地、梅力更景区等众多旅游资源串联,以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
此外,文旅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发展旅游业,我市的工业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不少传统手工艺人借此机会,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我是学服装设计的,对于将蒙古族民族服饰与现代流行服饰相融合特别感兴趣,毕业回家就开了一间民族服饰原创工作室。现在达茂旗赛马村超、那达慕等文旅活动每年能吸引不少游客,我家服装销路特别好,也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了草原文化。”乌日晗说道。
游客参观。
从钢铁高炉到文旅景区,从工业重镇到旅游胜地,包头的每一步转变,都凝聚着智慧与勇气。这座刚毅、坚韧又满载文旅柔情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见证钢铁“硬汉”与文旅“软萌妹子”的浪漫之旅,而这场浪漫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策划:张建芳,杨帆,周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图/记者:祝家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