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医在家门口
来源:包融媒   2025-07-09

0420250709C


沪蒙牵线 院士领航

打造“医在包头”的民生福祉




医疗高地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和设备,而是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的温度和希望。

包头正以沪蒙协作为纽带,以院士资源为引擎,在打造医疗高地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4年前,孩子在北京医院接受了上颌骨囊肿切除手术,最近又复发了,本想再跑趟北京,但听说上海九院的张志愿院士来坐诊,就赶紧带孩子过来了。”患儿小伟(化名)一早便跟随母亲来到国药一机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等候了。

“以前总想去大城市医院好好看看牙,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上海专家号,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62岁的王秀兰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包头老百姓对沪蒙医疗协作最深切的感受。

从张志愿院士团队定期来包开展高难度口腔手术,到国产5G手术机器人精准切除胰腺肿瘤;从国药一机医院转型专科化发展,到全市医疗机构清晰定位的差异化布局,包头正以沪蒙协作为纽带,以院士资源为引擎,在打造医疗高地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沪蒙携手 架起跨越千里的健康桥梁


张志愿院士为我市患者进行诊治。


在市中心医院手术间里,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正在进行。66岁的陈阿姨腹腔深处,一个直径3厘米的胰腺肿瘤紧邻脾动静脉,如同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主刀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佳斌教授操控着国产5G腔镜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在高清三维视野下精准分离组织,肿瘤被完整切除,脾脏得以保留。

“我是在体检中发现胰腺肿瘤,多亏了市中心医院的梁鲁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金佳斌教授,手术特别成功,现在身体也在逐渐恢复。”陈阿姨激动地说。

“这台手术出血量仅50毫升,患者术后三天就能下床。”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一科的医生回忆道,“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手术难度很大。沪蒙合作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勇气和底气。”

当下,沪蒙协作的深度在技术互通、人才共育中不断拓展,温度则在守护百姓健康、破解就医难题中持续升温。

上海市儿童医院与市第四医院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上海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包头分中心等3个医疗中心、4个专家工作站,2025年将实现我市儿童先心病手术零的突破;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6家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6家医院结对;

上海市卫健委组织知名专家来包开展多场大型义诊医疗活动和学术讲座;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国工程院张志愿院士团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医师范娟每季度来包坐诊;

市中心医院引进自治区首台国产5G腔镜手术机器人,持续深化与上海瑞金医院远程技术协作;

……

一组组数据在持续刷新,见证着沪蒙医疗协作的不断深化;一项项成果在逐步汇聚,书写着两地携手共进的蜕变历程。沪蒙医疗合作,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暖流。

“我们不仅要‘请进来’,更要‘留下来’。”市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送学徒’模式,我们已派出多批业务骨干赴上海进修,这些医生回来后都将成为科室骨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京蒙、沪蒙医疗协作,让包头老百姓享受到全国最优专家的诊疗服务。”


院士赋能 种下专科发展的常青树



“在家门口医院就能找到院士看病,咱包头现在的医疗水平真是没得说!”在国药一机医院诊室,68岁的李大爷竖起大拇指。

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学科带头人张志愿带领团队第5次来到国药一机医院开展面诊活动。以国家级医疗技术水平为包头百姓构筑起家门口的“顶级医疗平台”。

走进国药一机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区内人头攒动,来自我市各旗县区及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患者及家属满怀期待等候就诊。张志愿院士团队抵达后即刻投入工作,在诊室内为每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面对复杂病例,院士从疾病病理机制、病程发展规律到个性化治疗方案,条分缕析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

据了解,面诊当天,张志愿团队为30余名疑难病患者进行了诊疗,并主刀完成6台高难度颌面外科手术。

院士团队定期面诊,“诊疗+手术”的一站式服务将国内顶尖诊疗理念与技术标准垂直引入包头。通过深度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计划,国药一机医院已与院士团队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我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的重要举措,上海口腔专家团队常态化出诊,标志着国药一机医院在打造区域口腔颌面外科诊疗中心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种高规格医疗合作不仅直接惠及广大患者,更将通过前沿技术落地转化,推动我市乃至周边地区口腔医疗技术整体提升。


资源整合 构建错位发展的医疗生态



“我们将以转型为契机,深化口腔多学科共同发展,持续深化沪蒙合作,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上线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一线城市专家实时联动;同时,将重点建设数字化种植中心、儿童口腔舒适化诊疗中心等特色专科,打造技术领先、服务暖心、百姓信赖的现代化口腔专科医院。”国药一机医院、包头口腔医院副院长缪羽介绍了医院未来发展思路。

6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赋能包头市医疗高地建设暨国药一机医院转型包头口腔医院正式启动。这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打造医疗高地的实施意见》及《包头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部署要求,实质推动医疗资源整合,聚焦重点学科建设,突破口腔疑难病症诊治,让优质口腔医疗服务百姓的生动实践。

建院67年,配置120台先进牙科综合治疗台,设置牙体牙髓科、儿童口腔科等10个亚专业,国药一机医院作为自治区口腔医疗重点学科、包头市口腔医疗领先学科、包头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精湛的技术、高效的服务为包头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了优质的口腔医疗保健服务。

当下,“一院一策明晰功能定位”“构建错位协同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正在重塑我市医疗版图。

市中心医院打造心脏与微创外科专科群;包钢医院做强器官移植中心,肝肾移植手术量全自治区第一;市肿瘤医院建设肿瘤医学中心;包医二附院专注消化系统疾病……就像交响乐中不同的声部,每个医疗机构都找到了“最佳位置”。

正如张志愿院士在包头口腔医院挂牌仪式上所说:“医疗高地不是冰冷的建筑和设备,而是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的温度和希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优质医疗资源正在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逐步兑现“对症入院”“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的民生承诺。

“在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与上海市卫健委携手共同推动下,我市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持续推动两地合作走深走实,让包头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近期,将选派50名医生赴上海瑞金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市卫健委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从黄浦江畔到阴山脚下,沪蒙医疗协作的纽带越系越紧;从综合发展到专科精进,医疗机构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当下,在京蒙、沪蒙医疗协作的持续助力下,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正以坚实步伐,向打造医疗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随着医疗协作持续释放红利,将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百姓点亮健康希望,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锐评

让优质医疗走近更走近

□苗雨蔚

从包头患儿在家门口重获健康,到66岁老人体内肿瘤被精准“拆弹”,沪蒙医疗协作的暖流正跨越千里山海,在阴山脚下生根结果。当上海九院张志愿院士的听诊器叩响草原百姓的胸膛,当国产5G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在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起舞”,曾经遥不可及的优质医疗资源正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这场跨越长江与黄河的“健康约定”,不止于专家坐诊的“一时之助”,更在于人才共育的“长久之计”。从沪上专家带来的学术盛宴,到“送学徒”模式培养的本土骨干,协作的深度正转化为医疗能力的厚度。国药一机医院转型口腔专科医院的实践,各医疗机构差异化布局的探索,更让“大病不出市”从承诺变为现实。

医疗高地的温度,从来不是写在先进设备上的说明书,而是刻在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笑容里。当沪蒙协作的纽带越系越紧,这幅在草原大地徐徐展开的健康画卷,正书写着新时代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摄影/记者:李强 )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