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大青山 红色基因永传承
来源:包融媒   2025-08-04

红旗漫卷大青山 红色基因永传承

——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新篇

微信截图_20250701074314

在土右旗九峰山管委会巴总尧村的崇山峻岭间,一处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这里是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旗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不仅承载着军民浴血抗日的峥嵘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红色文化引领发展的新活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沿平绥铁路西犯,10月16日萨拉齐沦陷,17日包头失守,绥远大地陷入敌手。日军在萨拉齐制造惨案,同时疯狂掠夺皮毛、矿产等战略物资,这片土地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面对国破家亡的危局,1938年6月,八路军120师抽调精锐组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由李井泉任司令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率2300余人挺进绥远敌占区。“巴总尧村被崇山峻岭环抱,向南可入土默川平原,向西直抵包头固阳,向北能进达尔罕草原,进可攻退可守。”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讲解员周玥欣向游客介绍,正是这样的险要地势,让这里成为司令部的理想选址。

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

在这片土地上,大青山支队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史:夜袭陶思浩火车站摧毁日军物资仓库,奔袭石拐镇以少胜多,打死打伤100余人、俘敌300余人,韩庆坝伏击战在冰天雪地中打死打伤4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展馆内,泛黄的作战地图、锈迹斑斑的马刀与地雷,无声诉说着这支经过长征锤炼的部队,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激战。

更动人的是各族群众与部队的鱼水深情:15岁的张白女顶着刺骨寒风,每天步行几十里为山洞里的伤员送粥;陆燕女与村民共同救出8名被捕游击队员;“英雄母亲”王老太太支持儿子王经雨组建萨县抗日游击队……这些故事至今仍在坊间流传,成为民族团结御侮的生动写照。

1940年,适应山地作战需要,大青山支队改编为骑兵支队,群众主动捐献马匹、传授骑术,这支“横刀立马”的红色劲旅,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全面反攻,大青山军民迎来胜利曙光。

在距离展馆东侧的司令部旧址,院内墙体上密密麻麻的弹孔仍清晰可辨,无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

历史不会被遗忘。2015年,土右旗政府投资建成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这座四合院落通过珍贵图片、史料和文物,全景还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2021年,司令部旧址经修缮后对外开放,李井泉居住的房间、指挥桌等老物件按原貌摆放,让参观者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带动了老区的振兴。近年来,公山湾村充分发扬老区精神,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宜居等资源优势,以红色传承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组织实施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对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纪念址所在地巴总尧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村庄沿线遍插红旗,实现“红旗漫卷大青山”,安装太阳能路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使革命老区“红”起来、“亮”起来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发展新路子。打造村集体“巴总尧大队食堂”,既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忆苦思甜饭”,还能带动农产品销售,羊肉、土豆及部分农产品成了旅游热销品。公山湾村党支部委员李茂林介绍,红色旅游让老区“红”起来的同时,也让群众的日子“火”起来。

从烽火中的抗日堡垒到新时代的教育基地,从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到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八路军在大青山抗日的故事仍在延续。正如那面在山巅飘扬的红旗,它见证过民族危亡时的奋起抗争,也映照着新时代的奋斗征程,让大青山精神在代代相传中,始终成为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