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上的角逐 心与心的交融
——记驼球赛场上的包头力量与民族情谊
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赛场的比赛结束不久,包头市代表队驼球项目的领队敖特根僧格和队员们已匆匆收拾起行囊,与相伴征战的骆驼一起再次踏上路途,准备奔赴达茂旗第35届那达慕大会的竞技场。行色虽匆匆,但几天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驼球赛场上的那些激烈角逐又温暖的瞬间,以及那份不甘与斗志,却清晰地印刻在每个人心里……
包头代表队选手比赛现场。
辽阔的草场是天然的竞技场。阳光下,英姿飒爽的骑手足蹬长靴,手持球杆,驾驭着威武的骆驼前驱后驰,完成一记记漂亮的进球,激起场边阵阵喝彩。在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一项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运动——驼球,首次从表演项目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吸引了众多目光。
驼球,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的规则类似五人制足球,在球场端线中央各设一个门,上下半场各十分钟,双方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若战平则通过点球决胜。
“驼球运动在所有球类运动中算是难度较高的。”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驼球项目裁判长阿拉腾苏和介绍道。驼球运动核心在于“人驼合一”,不仅要求骆驼具备出色的速度、灵活度、柔软度和服从性,还要经过奔跑、停止、转弯、加速、减速等严格训练,更要求骑手拥有超凡的体力、精湛的骑术和娴熟的球技。“一位优秀的运动员首先要驾驭好骆驼,然后才能展现击球技术。传球、带球、拦截、射门这些技术很复杂。”阿拉腾苏和说。
一场比赛结束,包头代表队的选手们黝黑的脸上淌出汗珠,衣衫早已湿透。因为场上不可避免的一些撞击,还有选手双膝也留下了擦伤印记。在有着不少强队的赛场上,包头代表队驼球项目领队兼选手敖特根僧格坦言:“包头的驼球项目起步才四五年,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拼尽全力想在有希望的项目上争个好名次。”
然而,就是这支新队伍,却在本届赛场上打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包头队现在可以的,厉害的运动员!”巴彦淖尔市代表队驼球选手伊顺金在赛后由衷赞叹。裁判长阿拉腾苏和也评价道:“今年报名参赛的几支队伍,整体水平很高。包头队是新出现的队伍,这次非常优秀,成绩突出,非常有发展前景。”
包头代表队选手准备上场。
包头代表队参加赛驼和驼球项目的选手都是牧民,凭借的只是一股热爱。“我们之前就在赛场上认识了,经常互相交流。”伊顺金说,“我们那边如果有比赛,僧格也会带着队伍去比赛,就是为了学习。”不断的学习和比赛,也是包头驼球快速成长的秘诀之一。面对暂时的困难,敖特根僧格目光坚定地说:“下一届一定要带着更好的骆驼和骑师参加!”这份不甘,已然化作奋进的动力。
驼球赛场,是竞技的擂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家园。赛场旁休息区的景象尤为动人,在这里,激烈的竞争从未阻隔真挚的情谊。选手们围坐在一起,如果不看号码牌的颜色很难分辨他们来自哪个盟市。刚结束小组赛的巴彦淖尔市代表队选手,看到包头队队员在场上拼搏,也会起身高呼,为自己的对手加油助威。有的选手一起牵着骆驼,在赛场边轻松聊天;有的则拿出自带的驼奶,热情地招呼不同队伍的伙伴一起分享美味。
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兄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既精彩展示了像驼球这样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更打开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互交流之门。每一次挥杆、每一次驼球滚动,都在无形中增进着各个代表队之间的情谊。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