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我与报社共成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惊鸿一瞥,包头日报社却在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中镌刻下令人惊叹的巨变。我作为一个参与者、一个报人,与包头日报社一起走过了一段永难忘记的美好岁月。

机缘巧合,2006年我调入包头日报社,加入了新闻工作者行列,成了一名《包头日报》人。在此之前,我对报社的了解只局限于报纸。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十二载,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刚到报社工作,由于所学专业与新闻不靠边,加上孩子才一岁,我在总编办为市领导剪贴报纸。工作之余,我便用来读报纸。看着报纸上记者写的各类新闻,觉得记者是一个很光鲜的职业,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我又从事了校对工作,跟随阎充英老师和张秉胜老师学习。他俩在台灯下认真地逐字逐句地校对着每一个版面的每一篇文章,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逻辑关系等。他们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至今还影响着我。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一份报纸要经历记者采写、编辑组版、校对校正、印刷发行等才能最终送到读者手中。也是从那时起,我认识到,做一个媒体人很辛苦,报纸办好了大家觉得都很正常,一旦有一点差错白纸黑字那就是“铁证”。

2007年,岗位调整,我去了群工部。当时群工部负责“民声在线”版,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为群众解疑答惑,帮助政府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我也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可以写稿、组版……虽然我对新闻报道有了一些了解,但怎么进行采访、如何写文章还是一头雾水。为了尽快熟悉新闻写作,我开始翻阅有关新闻的书籍,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各省市的报纸,琢磨怎么写出最简单的消息。我珍惜每一次稿件印成铅字的机会,总是将稿件进行反复修改。每当报纸印出来,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盈着激动和成就感。渐渐地,我开始入门,并在采编工作中有了些许自信。

2009年,《包头日报》改版,由8个版扩增为12个版,首次成立了社会新闻部,开创了“社会民生”版,我也成为一名社会新闻部记者,为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鼓与呼。读者有诉求,我实地调查记录反映,并得到相关部门回应解决;城市有重大事件,我亲自到现场,用手中的笔告诉大家事实的真相。在这个部门工作的五年中,我付出着辛苦和汗水,也收获着喜悦和赞誉。同时,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记者,承担着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01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调任到新成立不久的地方新闻部,负责旗县区委办局合办版的编辑工作,开始了另一种工作模式。与旗县区委办局合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与较高的服务意识。经过历练,我逐渐成熟起来,由刚开始旗县区委办局对版面不满意,晚上七八点钟要放弃出版时的惊慌失措,成长为现在面对困难时的淡定从容。

12年,我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起来。包头日报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采编流程的再造,中央厨房的建设,实现了移动办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随时随地可以传至采编系统平台。传播渠道由单一的传统纸媒发展到现在拥有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如今,包头日报社已经拥有了《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包头手机报、黄河云移动政务客户端、包头首发APP、包头城市联播网、包头直播、微博矩阵、微信矩阵十大发布平台,初步打造了平面、网络、移动端全覆盖,纸媒、网媒和掌媒时间全天候,功能齐备、传播力较强的新型媒体集团。

包头日报社在前行,我亦相伴成长。

(记者:武巧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