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包头新闻

一段历史往事传承草原佳话 我市医护人员用爱守护“国家的孩子”

年轻时的胡景兰(左一)

胡景兰老人

1960年,草原上发生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汉族孤儿,在草原上,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国家的孩子”。

作为首批奔赴上海接送孤儿的医护人员之一的原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包头市中心医院)儿科护士长胡景兰老人,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她深情地讲述,让我们了解到“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艰难抉择

1959年至1961年,长三角一些农村的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上海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

周恩来、乌兰夫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当时上海育婴院几千名孩子遇到的困难非常关心。为了让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活下去,内蒙古自治区接受一个艰巨的使命,将近三千名南方孤儿送到内蒙古,由当地牧民悉心养育。

就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为保证这些南方的孩子们在去往内蒙古的路上,生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组织选派了刘丽恩、王信生和胡景兰三名医务人员从上海首批接入这些孩子。

胡景兰当时担任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包头市中心医院)儿科护士长,已有7年的儿科各方面经验,熟悉儿科业务技术,熟练儿科各种技术操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刘丽恩,是包头儿科专家,她热爱儿科事业,对儿科疾病诊断准确,治疗得当,多次成功抢救危重患儿。

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护士长王信生是一位优秀的外科护士,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

胡景兰表示,“我们三人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把这批孩子从上海接运来包头一路的医护、保健和安全工作。”

据胡景兰老人回忆,他们三人于1960年4月17日晚,起身赶赴上海,到达上海的时间是4月21日上午,当天上午育婴院负责人介绍孩子们情况,下午2:30给孩子们检查身体并记录下来,晚饭后6时左右开始交接任务,清点孩子人数。

当胡景兰第一眼看到孩子们可爱的小脸和那瘦弱的身体,听到他们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心情非常难受。“因为我是搞儿科的,特别疼爱孩子们。看到他们缺少母爱,我想我应该像母亲一样爱护关心他们。”

火车开出上海大约3-4个小时,孩子中就有烦躁哭闹的,因为上海育婴院怕孩子们去内蒙古冷,所以给每个孩子都穿了一身新棉衣。“火车车厢太热,我们给孩子们脱去棉衣,在浦口乘轮渡过江时,江风呼呼,气温下降,我们又赶紧给孩子们把棉衣穿上。”胡景兰回忆到。

当夜孩子们有发烧的,有咳嗽的,有腹泻的。三人忙个不停,及时给孩子们测体温,检查脉搏、呼吸及肺部情况,协助保幼员喂水、喂药、喂奶、更换尿布。

有一名三个月大的孩子病情较重,胡景兰重点守护着他。还有16名孩子患结膜炎,胡景兰和王信生一天3-4次给患儿点眼药,车身震荡,操作不易。途中刘丽恩大夫作了旅途日记,详细记录了孩子们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

经过一路的治疗与护理,孩子们终于平安顺利地到达包头。

◎扎根草原

一路的陪伴和照顾,三位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三人身体都非常疲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完成了任务。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收养父母的培养与教育下,当年“国家的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着,为内蒙古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中有医生、教师、牧民、公务员、高级工程师。

如今,六十多年已经过去,当初最小的孩子也已年过花甲,当年帮助和抚育了这些孩子的“亲人们”也已垂垂老去,可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爱永不会褪色。

□通讯员 严红莲 岳慧娟 刘晓波 徐文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