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包头新闻

东河区:柿业“红”米业兴 乡村振兴路子宽

在东河区沙尔沁镇,“普罗旺斯”西红柿、“幸福稻”等农特产品,每年都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购。“随着农特产品的销量持续走高,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沙尔沁一村第一书记房宜锋高兴地说。

东河区聚焦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着力推进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经营集约,持续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集约发展柿业“红”

“现在我们种植的绿色无污染西红柿亩产达1万斤,1斤售价达到4元至5元。”沙尔沁一村西红柿种植大户张春明笑着对记者说。

2015年5月,张春明学习山东寿光后墙体温室结构,建设高科技大棚。在多次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他决定选种“普罗旺斯”反季西红柿。方向定了,他开始在自家大棚里试种。

张春明利用智能设备自动开关风口,温度、湿度自动转换,从手机上可以实时操控并了解大棚里面的环境变化,直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态势。经过反复摸索,张春明种植的西红柿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普罗旺斯”销售供不应求。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作为共产党员,老张要带着乡亲们跟上来,实现共同致富。

党员领着干,群众有奔头。东河区积极发挥党员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乡村实际,着力引导农民走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经营发展道路。在张春明的带领下,30多户村民开始建设高科技温室,引进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走上共同致富的路子,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因地制宜米业兴

东河区深入挖掘“一村一品”优势,持续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在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官地村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改造弃耕盐碱地,发展水稻特色种植业,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民增收。

官地村北靠莲花山,南临黄河畔,昔日的盐碱地以玉米种植为主,收成不好,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2020年,官地村村委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在200多亩盐碱地中试种水稻16亩,亩产稻谷1300多斤,米质优良。今年开春,官地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村民200多亩土地以入股加分红的方式流转于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水稻种植,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官地村书记周永刚介绍:“水稻种植项目建成后,村民每亩可增收约500元,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本村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燕 通讯员 智雅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