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文化)仲冬冬至后 春从九地回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

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冬至的来历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就是过年。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值得庆贺。所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这天,皇帝不理朝事,官员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晋书》上记载魏晋时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冬至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尤为盛行,人们甚至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还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梦梁录》中记载:“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即冬至时,皇帝要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冬至那一天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来参加,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其仪式和元旦时一样。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这一天,百姓也要祭拜父母尊长。

相较于南方,很多北方人对“冬至”的节日印象比较淡泊,通常还是认为冬至和夏至一样是个天文地理名词。笔者还是上大学时,同寝的一名浙江绍兴同学说在他们那里的确是“冬至大如年”,很多在外地的孩子都要回家过节。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虽然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但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杜甫曾写过一首《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冬至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南方冬至吃汤圆,北方冬至吃饺子,我们常说“吃饺子不冻耳朵”,大概是因为饺子长的像耳朵。另外,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所以不少地方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数九开始

所谓“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

民间的九九消寒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般“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已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九九消寒歌相对应的只有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另外,民间还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预测往后天气的俗语。比如“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还有“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这些俗语准不准,大家不妨在冬至这一天记录下天气情况,验证一下。

有些地方冬至还有“悬土炭”的习俗。在冬至前三日,人们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小实验的奥秘在于两边的物件吸水与否。

过去我国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情怀

寒冬已至,春还会远吗?冬至,是春之前奏。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宋·朱淑真

经冬立夏是年轮,一起一落是人生。冬至,让人清醒。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感怀》宋·梅尧臣

冬至,让人思乡。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冬至,让人怀友。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唐·韦应物

冬至,让人感叹流年易逝。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辛酉冬至》宋·陆游

冬至,宜相聚。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轻昼永,佳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满江红·冬至》宋·范成大

日短夜长,冬至,宜好梦。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

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

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西江月》宋·吴文英

用隆重的仪式迎接佳节,冬至,宜祈愿。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唐·权德舆

冬至,宜出游。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

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至日登乐游园》唐·裴度

冬至,大吉。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冬至后招于秀才》唐·王建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范思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