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文化)文化 在传承中弘扬

想与不想, 愿或不愿,2021年都无从再见,2022年将如约而至。

这一年,城市仍一如既往地喧嚣拥挤,可总能伸出亲切的触角,让我们感知到生活的质感,简单,真实。

这一年,我们仍被新冠疫情困住脚步,但也因此激发出更大的勇气和热情,去接受和参与每一种变化。

这一年,文化生活仍被不同程度地改写,可动动脑子产生的别样呈现,只是换一个形式,精彩依旧。

这一年,文化版那些文章让你印象深刻?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画,抑或是跃然纸上的博物馆文物?

不妨让我们重刷下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传承篇

红色文艺轻骑兵

包头市第一支乌兰牧骑1960年在达茂旗成立,从此,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酷暑,长期在边远农村牧区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努力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头市乌兰牧骑将一如既往扎根基层,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农村牧区,让乌兰牧骑这面全国文艺战线的旗帜高高飘扬,永不褪色。

漫瀚剧

在中国戏曲百花苑中,最古老的剧种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漫瀚剧是目前我国360多个地方戏曲中最年轻的一支,迄今才35年。

2021年,漫瀚艺术剧院决定重排开元大戏《丰洲滩传奇》。

重排《丰洲滩传奇》是为了锤炼漫瀚剧院成立35年来建制培养的第三批新生代演员,也是用一种向经典致敬的方式实现漫瀚剧艺术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

作为内蒙古唯一的一个地方剧种,无论是从发展时间还是传播空间上,漫瀚剧注定只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人才培养和传承问题。

水墨岩画

岩画,顾名思义就是原始人刻画在岩石上的象形会意图画,是图案语言、符号,刻画记录当时的故事,是先民最早刻在石头上的“文献”。学术界称为岩画,岩画被世界上通称为岩画艺术。

吴春龙将神秘的远古石刻岩画用现代中国画的写意形式再现最原始的文化,将远古与现代相融合,转化为宣纸上的现代水墨画,或浓墨泼彩或水墨流动,都力求使画面形成色彩斑斓、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非遗篇

葫芦烙画

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气的象征。而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把绘画、雕刻等技艺巧妙地构思于葫芦之上,这就成了葫芦烙画。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也名为“火针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区文化馆的"葫芦烙画"传承人酷爱烙画技艺,将一个个普通的黄皮葫芦,变成各种古朴自然、别具特色的葫芦艺术品, 她就是中国烙画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包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包铁五中美术教师杨炳学。

羊皮画

羊皮画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清代由布儿赤金·计氏家族代代相传,使得羊皮画的制作艺术被完整的传承下来,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传世羊皮画艺术。

内蒙古计氏羊皮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计颖是羊皮画制作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未来5年她打算出一本书,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把计氏羊皮画的文化精髓记录下来,把历史文脉更好的传承保护下去。

六合枕

“有这样一群人,在她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拿起了剪刀、拿起了针线。她们小心翼翼,把家里过年写对联的红纸剪下一小块,做成自己喜欢的窗花;把妈妈做衣服的布剪下一小块,做个小花手绢,爱不释手。”这是66岁的温永华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也是她手工人生的开始。

温永华,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一针一线,方方正正的六合枕经温永华之手走出包头,走进故宫博物院;一里一面,通风透气的六合枕经百余年传承演变为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靠枕、颈枕……

一个枕、一双手、一辈子。

人物篇

杨发旺

《杨发旺先生画包钢遗作展》在包头美术馆展出,11幅画作从20世纪50年代全国支援建设包钢的热火朝天,到20世纪60年代汹涌澎湃的生产场面,再到20世纪70年代草原钢城的宏伟壮丽,杨发旺的作品让人们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画家中的佼佼者,杨发旺的勤奋与天赋,才华与精神,在回应时代要求中所表现出的特别作为,是时代的造就,也是其自强不息、敢于直面苦难人生、努力拼搏的结果。

刘龙梅

在土右旗有这样一位女子,敕勒川苍劲的北风让她的性格坚毅执着,江南秀水的柔美浸润出她细腻精湛的制作技艺,刘龙梅近年获得了内蒙古职场新锐女性、包头市五一女职工标兵、土右旗创业致富女带头人等多项殊荣。

刘龙梅表示,自己将坚持把“小事业”变成“全产业”,探索在本地把景泰蓝制作工艺涉及到的种植技术、技艺培训、文创产品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步骤做到最好,用双手打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

吉冬梅

吉冬梅有一枚闲章,上刻“槑”。“槑”,古同“梅”,吉冬梅笑称自己为“呆二”,可谓呆而又呆。但呆也意味着实诚、执着、痴迷,一如吉冬梅的绘画之路。

绘画让吉冬梅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身边的人与事充满温情。生活与自然之美,被她用手中的画笔定格为永恒的艺术之美。吉冬梅说:“画画时是激动的、快乐的,甚至带点苦涩、孤独、寂寞,但最后又感到甜蜜、满足和幸福,愿一直走下去。”

文物篇

博物馆里的古代武器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古至今,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到核武器,武器集人类的智慧、力量与勇气于一体,并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不断向更凶更猛更高端方向发展。

我们跟随包头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岩,认识并了解一下那些珍藏在包头博物馆里的古代武器,它们曾默默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

博物馆里的印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印章起源于古人对“信”的坚守,它既可以高大上到成为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也可以普普通通到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从金、银、铜、铁、玉到犀角、石头、塑料、木头,小小印章一路走来的几千年,也是将延绵不断的中国文化浓缩于方寸之间的文化之旅。

在包头博物馆里,也收藏了很多古老的印章。这些印章不仅记录了包头曾经的古地名、驻守此地的官制,更多的姓名印也记录了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

博物馆里的茶马岁月

“普洱岁月 古道春秋”的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在包头博物馆开始展出。200多件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文物和文化展品跨越千山万水从西南边陲抵达西北塞外,给我们带来南方山林中曾经回荡的马铃声声,那声响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遥相呼应,唤醒那些遗留在岁月深处的记忆。

精美的木胎錾八宝龙纹银碗,还有那些印有“满汉茶食嘉湖丝点”的砖茶、成捆儿的烟叶,打奶茶用的铜奶桶、铜壶,喝茶用的錾花龙柄摩羯流银茶壶、粉彩龙凤纹茶具,驮队使用的巨大的驼铃、巨大的牛皮袋等物件,默默地述说着他们在这条路上曾经走过的山川岁月,静待人们的阅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