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小年大年又一年

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那么小年就是春节的彩排了。

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很多节日南北方的差异无非是节日食品有所不同,但唯有小年,南北方的差异居然是过节的日子不同,腊月廿三为北方小年,廿四为南方小年。

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等。南北方都要在各自的小年夜祭拜灶王爷。我们现在过小年,首先想到的是要吃糖瓜或者有的地方叫麻糖,小时候以为是大人给点甜头把孩子嘴巴粘住,省的在大人们准备年货时偷嘴吃,后来才知道,小年主要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糖瓜是给灶王爷的,小孩子不过是沾了灶王爷的光。

自人类发明火食不再茹毛饮血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煮饭烧汤又能取暖并保存火种的灶就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至今,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区,灶膛(火塘)仍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万物皆有灵”是中国古人对自然最朴素的认识。“灶,造也,创食物也。”灶是创造食物的地方,既然是一方天地,自然就有执掌一方的神灵,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人们的饮食,后来民间相传灶神可以洞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意思是与其供奉家神,不如供奉灶神。灶神的来历有诸多说法。有人认为,灶君是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人熟食而去腥,烹之而易啖,因而被尊崇为灶神。也有人认为灶君是颛顼的后人祝融,祝融曾为掌灶火之官。而《淮南子》则称:“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事物会源》则说黄帝为灶神。《吕氏春秋》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曰火王,故祀之也。”魏晋之后灶神有了姓名,但名字性别也有多个版本。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据传,灶君初为女神,故《庄子·达生》曰:“灶有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清代的《敬灶全书》则认为:“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也。”自明清以来,民间供奉的多是“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民间俗称灶王爷、灶王奶奶。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众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能写诗、最会把生活点滴写成诗的唐代却很少有关于祭灶的诗,宋代以后才陆续有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说明祭灶风俗源于或兴盛于唐朝之后,最起码在唐代尚未引起文人墨客的重视。

宋代的范成大在一首《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祭灶的风俗图画,保留了祭灶的传统元素。范成大是南宋吴郡(今苏州)人,小年祭灶就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所为何事?“朝天欲言事”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用煮熟的猪头肉、鲜鱼和豆沙馅粉团作为供品;因为要贿赂灶王爷,所以参与的人不能太多,只能由主家男人主祭,女人一律回避。此时只要供上酒水,焚烧纸钱,就该祷告灶王爷心满意足了。至于家里曾经的婢女打闹、猫狗祸乱、杓长杓短都不用计较了,无论过错大小都不用再管了。当然,同时还要祈祷灶王爷记住一点,来年从玉皇大帝那里回来时,不妨申请带一些福利奖金之类的,也好“乞取利市归来分”。寥寥数语,把祭灶的场面、人们的愿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富于情趣。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过小年和祭灶的风俗习惯。

范成大描述的是富裕人家过小年祭灶。穷人家怎样呢?比范成大早100多年的吕蒙正也写过一首《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苏轼潦倒时还是快乐地说“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1901年鲁迅先生也写过一首五言古诗《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据周作人日记:“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余和一首(角黍杂猊糖,一尊腊酒香。返嗤求富者,岁岁供黄羊)。”

过去每家在灶台旁边都贴有灶王爷像,有的还有灶王奶奶像,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神像旁边还要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画像已旧,人们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还要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到除夕时再设新灶神像。在灶王爷出差这几天,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有的人放量暴饮暴食,或放纵自己做一些平时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元代文海有一首《祭灶诗》写道:“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这是一首模仿灶王爷口吻写成的祭灶诗。诗中“胶牙饧”即麦芽糖。全诗的意思是:不知是什么时候把灶台叫作“灶君”的,不就是一个“鼻是烟囱耳是铛”的灶台吗?我其实没有什么灵性,也上不了天,只不过是要你分一点糖果给我吃罢了。清朝文人顾禄在其苏州风土记——《清嘉录》中记录当时苏州人家精致生活“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剁柴洒豆倭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诗中描写了当时祭灶酒筵,妇人不让近前,剁柴洒豆喂神马等风俗。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如《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也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们现在过小年已经不祭灶了,不过,也不妨在这一天擦洗擦洗油烟机燃气灶,向这一年辛苦烹饪的家人道声辛苦。

南北方小年时间不同,习俗和饮食也各有特色。北方民间小年夜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南方人则要做几碗甜甜的汤圆,虽然在饮食、风俗上南北有所差异,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却是一样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过了小年,离除夕就只剩下六、七天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开始打扫房屋、沐浴理发,在外工作的人也结束一年的漂泊踏上归途,还没启程的人也在盘算着归期,小年到了,除夕还会远吗?(整理 范思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