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我与报社共成长

我的青春 我的梦想

□吴莎

岁月如歌。

回想起来,我已经成为记者,17年了。

好像顺理成章,毕业后,我成为一名记者,实现了自己很久以来想要成为记者的理想。我以还生涩的笔,开启了我的记者之路。我和我的笔,走过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候,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因为喜爱,从来不觉得累,或者苦,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于我是最动听的乐章,鼓舞着我一路前行。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因为热爱,一切都是美好。

可是这美好怎么就不美好了呢?突然之间,报纸大面积缩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都来了。那些晚上伏案奋笔疾书,清晨手捧墨染纸香似乎成了不真实的怀想。

我几乎不能准确记得,新媒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势不可挡,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稿,算法推送,VR,AR,H5,全是新的。连这个时代,也成了一个“新时代”。信息裹挟着技术洪流般袭向每个人,获取信息简单到只需滑动手指。时代发展,从来不因为谁的挽留而停留。媒体融合,是那时候开会领导说得最多的词。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2014年圣诞节,在如今已经变成了钢四小教学楼的六和顺饭庄,大家喝了很多酒,借这酒劲儿,有人说,无论媒体形式如何改变,新闻不死,内容为王。第二天,2014年12月26日,我随着我的工位来到了包头新闻网,成为包头新闻网的一名记者。我并不是一个积极或者说乐观的人,那个时候,我对报纸依然百般不舍万般留恋。曾经有很久,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而沮丧不已。

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已经成了那段时间一项重要工作。我所在的包头新闻网,不仅仅是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直播旋即跟上。我们每个人,好像突然就加持了很多能量,能写稿子,能拍视频,能做直播。好像“全能”了。回想前几年的自己,真的,变化太大了。

但无论岁月如何变化,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日复一日的梦想,依然是你啊——我的青春、我的梦想,都是你啊——包头日报社。

在奋进中成长

□张桂莲

成长,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深刻,耐人寻味。成长中一路走来,我们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有的事会给我们积累经验或教训,有的人会给予我们帮助或伤害,但他们都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都需要面对,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一生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东西太多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领导同事等等,是他们让我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迹。

流年如锦,感叹青春飞逝,转眼我和包头日报社不期而遇已有29个年头。当年的报社办公楼只有三四层高的一栋破旧楼房,印刷厂更是一处破旧的平房大院,印刷车间里浓重的油墨味熏染着整个车间。1996年5月3日,一场大地震让始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包头日报社办公楼成为危楼,报社全体员工分散在6处办公,条件十分艰苦。1998年6月29日,包头日报社新办公大楼正式竣工,新大楼建筑面积8343平方米,有116间办公室。随后,报社印刷厂也重建完成,还购进了现代化的新式印刷机,工人们从此脱离了艰苦嘈杂的工作环境,劳动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包头日报》从1931年创刊到如今已发展为纸质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其中有《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微博微信、黄河云平台、首发客户端等,都能及时准确做好新闻宣传,充当好党的喉舌。同时又把百姓关心关注的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于众。2018年4月,《包头日报》入选“全国百强报刊”,这是全国报刊界的最高荣誉,体现了包头报业发展的新辉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包头日报社广大干部职工牢记使命,敬业奉献的结果。

《包头日报》的发展壮大,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拼搏,再创佳绩,在奋进中成长,为包头日报社明日的辉煌努力奋斗。

一起向未来

□常宇婷

2014年,借着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机遇来到包头日报社,虽然大学所学专业是新媒体,但对于新闻来说,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行业,也是一个充满向往与挑战的行业。就是从这里,开启了与包头新闻网长达7年的美好时光。

在这里工作,每天都是“新”的。从只改标题的“标题党”小编,到新媒体记者、再到微信微博平台编辑、活动策划与执行,平台运营与维护……新媒体的工作杂而不断变换着,可能还来不及总结上一场“战斗”,又要马上赶赴下一场挑战,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对新的一天充满好奇与期待。就是这样的一段时光,让我在新闻敏感、政治素养、思想认识、为人处事多方面快速成长。大家的一致努力让包头新闻网这个集体成绩斐然、影响力不断扩大,是集体的荣誉也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回报,充满成就感的同时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干下去的信念。

在这里工作,每天都可以进步一点点。新闻采编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博的,政经文史哲,杂糅大家。而新媒体又要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因此这里聚集了各类“专”家,笔下有乾坤的资深记者、万事通的编辑、不放过一个错误标点的校对、绘万物的美编、主持人、剪辑师、摄影师……有关新媒体的各类问题都有专业人士可以请教,只要你想学的,没有在这里找不到的专家。身边有了这么多优秀的前辈,让我动力满满,朝气满满。

在这里工作,氛围很融洽,同事之间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大家一起谈论的大多都是业务。你会发现这个平台是相对公平的,你的收获和你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也正是因为这个集体创造的各种条件,让我在工作7年之后,还像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保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坚守内心的善良与公义。

在这里的7年,两千余个日日夜夜,是我青春韶华的年代,也是包头新闻网飞速壮大的7年。一路奋斗,一路感激,我坚信,为包头新闻网做的,终究也是为自己做的。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仍能与包头新闻网一起,同奋进,共成长!

感念·遇见

□张茜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知不觉在包头日报社工作九年了,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在且行中饱尝,让我这颗丰而不满的灵魂得到滋养。所以,感恩。

刚到这里时,正赶上报社全面进军新媒体,一切是那样新鲜,却又充满着未知,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报社举全力加快新媒体建设步伐,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应运而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片欣欣向荣,催人奋进。

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自己的潜能。微信公众号是我最熟悉的工作领域,因为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它。那时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只是凭着一种感觉,选稿件、拟标题,用朴实、新颖的标题,吸引受众,做百姓看得懂、爱看的新闻,这是最初的信念。每次为选稿争执不休,为起一个好标题绞尽脑汁,为高阅读量大受鼓舞,看着日渐增长的粉丝量和后台粉丝温暖的留言,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满满的成就感,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超越,报社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支持就是最好的鼓励。

九年了,人已至中年,但初心不改,沉淀最多的是感恩,感恩报社、感恩领导、感恩同事,都是我恰到好处的遇见。如果把报社比作一条河流,所有的成长都离不开这水畅风顺的河面,决策上的英明、视野上的高瞻、观念上的更新,为报社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也给了我们实现自我梦想的舞台!

匆匆九年,感恩遇见,收获成长。虽然工作周而复始,看似简单,做好却并不简单,但我相信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远。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惟有努力,才能赢得诗和远方!

永远向阳而生

□姜卉

有幸,我已经从事了8年的新闻采编工作,更幸,8年的时光里都在包头日报采编一线。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这里给予了我成长的肥腴沃土,阳光、雨露、和风,滋养着我不断成长。

“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这是新闻战线上前辈老师们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8年来深刻的体会。采访过义务守边的典型人物阿迪雅、北疆堡垒户斯仁敖道、与苦脏为伴的环卫一线工人唐飚,再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包头70年巨变、抗击新冠疫情……一个个典型人物的挖掘,一次次深入一线的主题采访,我都用心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笔去记录,用情传递正能量,创作出了一篇篇接地气、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尽管每次采访完时间都已经过了饭点,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及时撰写稿件,但每每新闻稿件见报或是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出去时,心底的欢喜却不言而喻。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又从记者岗位转换跑道变身新媒体小编,身份变了,跑道变了,但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内容不变。微信、直播、短视频、H5……学习新技术、丰富新闻表达传播方式,通过一切可利用的途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和多领域拓展,把准确、客观的新闻更加地贴近广大群众。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全面收官之年。包头市为积极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影响,结合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实际,出台了十项促进贫困户增收防返贫的措施。面对这一新闻,我与同事首次尝试运用新媒体快闪H5的形式进行新闻的再创作,作品一经推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内蒙古新闻网、文明包头、包头新闻网、黄河云客户端等十多家网站、新媒体平台转载,网友纷纷为包头十项硬核措施点赞叫好。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点击量超过11.3万人次。有读者评论:“感谢国家和党对老百姓的体恤和爱民政策。让老百姓感觉到存在感,幸福感。谢谢!”

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坚持,就有成长。无论是奔赴在新闻现场或是坚守于编辑一线,宣传他人、引导他人,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感染了自己,我将始终坚守一个新闻人的本色,担起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不忘初心,永远向阳而生。

七年

□王梦瑶

时光荏苒,2021年,是我和老公结婚7周年,今年也恰巧是我来到包头日报社的第7个年头。7年,在小家庭中的我身份转变,从妻子到母亲,这让我认识到了责任的重大;7年,在报社这个大家庭中,我的角色也在转变,从记者到新媒体编辑,我见证了互联网的匆匆发展。

7年前,微信在包头还是一个新事物,7年后,微信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全国微信公众号粉丝大部分流失,许多用户开始使用起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短视频平台,微信到了瓶颈期,以前的辉煌不再,我们的粉丝也曾一路下跌大几万。

一场疫情,让微信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的粉丝也在逐渐增长,回到顶峰时期。如何保持活力,攀登顶峰,成为了我们每个新媒体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

感谢这7年中,报社给我们成长的空间,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感谢这7年中,报社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在无忧的环境下安居乐业。感谢这7年中,报社不遗余力,让我们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7年,我已经褪去了初出社会的青涩,多了一份沉着冷静,7年,只是我人生的一小部分,愿下个7年,下下个7年,下下下个7年,我还能在报社庇佑下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