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贾方舟 与包头结缘走过的日子

贾方舟,1940年5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1950年随父来包头读小学和中学,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1974年在包头群众艺术馆工作,1984年调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曾三次参加全国美展,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1982年转向美术理论研究,1988—2001年任内蒙古美协副主席,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5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先后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约计二百多万字,文章主要收录在《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多元与选择》《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贾方舟卷》《柳暗花明:新水墨论集》四本文集以及专著《吴冠中》《此岸 彼岸:吴冠中研究》中。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担任全国性大展的评委,先后策划和主持《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世纪·女性》《吴冠中50年经典回顾》《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等展览,主编《批评的时代》三卷本批评文集、《批评家访谈录》五卷,创办并主持《中国艺术批评家网》,先后被聘为天津美院客座教授、西安美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美院客座教授等。

与文字的结缘

谈起与文字的结缘,是在贾方舟成长初期。

对贾方舟产生终生影响的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冯志温,他既是贾方舟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一年的师生交往,足以铭记一生。贾方舟说:“他把我的兴趣引向了文学,总是对我写的作文赞赏有加。他曾对我的一篇作文作出这样的批语:一个小学生能写出这样有骨有肉的文章来,真是一件可喜的事。”这让从小喜欢画画的贾方舟,从此开始喜欢上了文学。

冯志温老师最初的夸赞和文学启蒙对贾方舟的一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贾方舟中年以后,事业上曾出现一个大的转向。那时他还在包头群众艺术馆工作。主要任务是组织和辅导群众的美术创作。1982年初,贾方舟看到一个机会:《美术》杂志发出“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文章《试谈造型艺术的美学内容——关于形式的对话》寄给该刊。没想到20天后即收到采稿通知,一个月后即在刊物上发表。

过了半个月,又收到参加全国美术理论讨论会的邀请。这个事件改变了贾方舟的人生航向。贾方舟在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之后确认自己可以改弦易辙——从事美术理论批评,而这个关系个人命运的抉择,也是在包头工作期间做出的。

1984年贾方舟被调到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工作,专职从事理论研究,1988年被推选为内蒙古美协副主席。此后,他参加各种全国性的以及国际性的学术活动,走过很多地方,而包头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却越来越重,“包头不仅留存着我多年的记忆,也有众多亲朋好友对我的记忆,我的大半生经历无法和这个城市剥离。”

与包头共成长

贾方舟的故乡在山西省壶关县大山南村,1950年刚满十岁时就和母亲、姐姐一起离开家乡随父亲来到包头生活,1959年考取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在其他城市工作,1974年回到包头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又一个十年过去,1984年离开包头到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工作,前后加起来有19个年头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包头。虽然已经离开许多年,但难以割舍的情感让贾方舟感觉并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他始终把包头视为人生第二故乡。

贾方舟刚到包头时,包头还是一个只有13万人口的城市,随后青山区、昆都仑区拔地而起,全国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支援包头建设。而老城区变成了包头其中的一个区——东河区。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城区样貌改变很多,但老城区的样子依然完整地保留在记忆里。每次放假回来都要到街上写生创作,中山堂(人民影院)、黄河剧院、西北剧院等建筑都画在我的画册上,包头与我,在兹念兹,刻骨铭心。”贾方舟说。

20世纪50年代的包头日新月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生活在这个新兴城市的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到呼和浩特上学后,他每年两个假期都会回到包头,利用在学校学到的写生手段,充满热情地描绘着和他一起成长的城市。所有这些半个世纪前的经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而这些经历都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天南地北,风风雨雨,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掉这座常年出现在我梦里的城市。”贾方舟说。

(记者 樊佳疑 通讯员 许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