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深入推进“两个打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春风化雨 铸魂润心 ——包头深入推进“两个打造”纪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基础。我市贯彻落实“两个打造”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力求让“两个打造”实现有形、有感、有效。

舞台艺术创作 “高处再攀高”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我们将全力以赴以打造文艺精品为目标,为党的二十大献礼……”7月20日上午,大型原创漫瀚剧《都贵玛》建组,主创团队在建组会上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和包头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排演剧目,《都贵玛》凝结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包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深切厚望。“我们将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坚持质量为先,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勇攀艺术高峰的态度,积极履行文艺工作者使命,将漫瀚剧《都贵玛》打造成一部好听好看、体现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振兴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优秀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增进民族团结作为文艺创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创作生产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包括以北梁棚户区改造为历史背景的话剧《北梁人家》;以一机集团独臂焊侠卢仁峰为原型的话剧《大国工匠》;以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惊蛰》;以“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打造歌剧《双翼神马》、漫瀚剧《都贵玛》;以土右旗抗日英雄韩五为原型创作的漫瀚剧《凤祥楼》;展现黄河两岸各族人民和谐共融世代友好的民族音乐会《黄河从草原走过》和漫瀚剧《布衣郡守》;以及革命家王若飞在狱中顽强斗争的革命经历创作的话剧《为正义辩护》……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更展现出了中华文化底蕴,真正做到了“讲好包头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文旅地标 擦亮中华文化标识

深入推进“两个打造”,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仲夏时节,巍巍青山上的秦长城遗址在山石与绿草间肃然蜿蜒,于千年前便屹立于此的磊磊石块上,刀枪剑雨留下的印记仿佛正在讲述已经呼啸千年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

在这里,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不久前完成的规划设计图上,“观星俱乐部”、“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契合现代人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设施为这处千年古迹增添了时尚现代的元素。

“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面积3.72平方公里,公园在规划中全面贯彻生态旅游理念,要把秦长城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表现出来,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未来建成以后将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旅游、研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区。”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规划负责人王昊介绍。

黄河湿地景观大道岸边,黄河谣文化园内,古朴的老屋椽檩仿佛还披挂着历史的尘埃,一件件充满历史韵味的老物件似乎在向往来的游人讲述着黄河两岸人民千百年来的炽热生活。

“走进黄河谣博物馆,看看我们小时候住的老屋椽檩,还有现在年轻人根本不认识的老物件,就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非常庆幸还有这么一处地方把我们祖祖辈辈传承的民俗文化保留下来。”退休多年、与老同学们前来聚会游玩的董大爷说。

近年来,我市聚焦长城、黄河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把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作为我市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黄河谣文化园、赵北长城文化展示区、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保护传承、旅游观光、文化教育、非遗传承等基础上,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进一步凝聚共有精神家园,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主题活动 让传统文化“有形又可感”

深入推进“两个打造”,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今年端午节期间,为期三天的乡村“围炉歌会”在达茂旗套马沟举办,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欢聚于此共度佳节。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形式,让更多人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艺术科副科长曹国宾说。

近年来,我市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中国传统节日和群众文化文艺汇演、展示展演中。举办《五当召文物修复成果展》《塞上好风光-西口文化展》、“我们的节日——百团千场下基层线上展演”、“五一看大戏·云中剧场”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包头市公共文化惠民巡演进基层”、“强国复兴有我”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走进东河区乔家金街,古香古色的老包头韵味扑面而来。浸润着老包头独特文化底蕴的老吴茶汤、六合御枕、孙氏剪纸、德记糖果庄等12家非遗项目在这里落户安家,不仅让传统老包头文化在这里大放光彩,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更成为“引流”的热点。

在“六合枕手工坊”内,店铺里栩栩如生的生肖香包、工艺精美、巧夺天工的手工六合枕等手工艺品,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私人收藏、馈赠亲友的热门产品。

据六合枕非遗传承人温永华介绍,“现在我们的非遗产品很受欢迎,很多人把它作为礼品送人,回头客特别多,前不久还卖脱销了。”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举办2022年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吹打乐项目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组织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普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静兰参加自治区“中华颂·直播非遗”活动,交流非遗传承保护经验,进一步扩大我市非遗影响力。我市剪纸、内画鼻烟壶、面塑等4项非遗项目的8个作品分别参加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内蒙古长城非遗展”、“内蒙古黄河非遗美术作品展”,向全区展示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成果。

数字赋能 文旅业态焕发新生机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在开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传播渠道,让数字技术成为凝聚思想共识、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新途径。

数字技术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4月16日,包头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通阅平台正式启动,包头市图书馆的资源与我市4家高校图书馆290万册高校图书实现“一键通阅”,开创了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资源与地方资源互联互通共享的先河。

“一键通阅”平台是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牵头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技术学院等高校图书馆,搭建起的包头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通阅平台,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

“过去想要找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英文类的图书很难,为此我还找过一些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帮忙,过程比较曲折。‘一键通阅’平台为我们普通读者打开了通往高校图书馆的大门,丰富了我们的借阅资源,希望这个平台以后能运行地更好。”读者张志荣说。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刘志刚介绍,“此次联通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还拓宽了公共服务外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今后,平台将与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开展更多的文化惠民服务,推动包头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数字技术也让旅游服务更智慧。5月19日,第12届中国旅游日包头分会场活动当天,“一键游包头”智慧文旅综合数字服务平台启动。赛汗塔拉、五当召、北方兵器城、春坤山、马鞍山、美岱召、梅力更等18家景区入驻。据介绍,该平台将景区的智慧化发挥到了极致,让景区可以轻松控制预约人数、向广大游客推送景区信息、清晰了解并分析游客画像。同时,通过已有的数据接口和定制化数据接口,丰富景区预订方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一键游包头微信’小程序上线试运行,将全面推进包头数字化景区、数字化文化、数字化管理建设,推动包头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包头文旅新名片。”同程全域通包头项目总监解镇榕说。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康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