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坚守“融”媒最前线 合奏战“疫”最强音——包头日报社抗疫宣传“三线”并行纪实

2022年国庆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假日的和谐。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包头日报社每个新闻人都变身英勇的战士,在包头日报社党委领导班子带领下,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牢牢占领新闻舆论主阵地,报、网、微、端、屏集中发力,充分发挥党报举旗定向作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

包头日报社办公室 李岳东

社党委安排骨干编辑驻守单位、全体记者居家办公、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三线”并行,立足主责主业,做到新闻宣传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手硬,守牢地方主流媒体主阵地,集中力量做好疫情防控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全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驻守在新闻出版“第一战场”

“防控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提前做好打算,报社需要22名同志驻守单位……”

“驻守的时间可能是三五天,也可能很长……”

10月11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包头日报社决定由社领导带队,抽调22名工作人员应急值守在单位,集中吃住、办公,减少人员流动。

通知发出仅仅几分钟后,日报编委群、出版部主任的微信成了“热线”——大家纷纷报名:我可以!我可以!

他们中有的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有的人,刚下夜班还未休整。但所有人都表示:如果需要,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全力确保《包头日报》及时安全出版,成为日报采编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心声。

包头日报出版部

《包头日报》新闻出版部主任梁学东第一批带队驻守单位。他和5名编辑及校对一起,组成了新闻出版“一线战队”。来稿即编、熬夜等稿,平均每天工作在凌晨1点半左右,编委碰头会、出版部小范围讨论会,与后方居家记者沟通稿件,安排部门下沉社区人员工作,梁学东的工作忙碌充实。

“和保证报纸正常出版相比,吃住不便都是小问题。”梁学东说,对于党报人来说,如何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让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感染鼓舞全市人民,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包头日报出版部

“正常情况下每个出版班有8至9名编辑和校对人员上班,现在人少了,任务却更重了。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的同时,也认真学习、梳理了会议内容、报道重点,策划研究了版式安排,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让《包头日报》成为疫情中的‘官方好声音’。”

为了保证《包头晚报》正常出版,包头日报融媒体编辑一部编辑张玮、美编田瑞波、校对青萍从10月11日开始进入单位值守。

张玮的女儿还在上小学,田瑞波家的二宝还在上幼儿园,无法入学、入园的孩子非常需要他们的照顾,可是两人面对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作。

10月16日,市四套班子成员及市直机关干部集中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包头日报社记者贾慧珍采访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开幕会的感受。记者 吴杰 摄

10月16日,包头日报社记者安吉斯采访市四套班子成员及市直机关干部在市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观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直播。(照片由本人提供)

线上线下齐动,采编防疫两不误。融媒体编辑一部按照社党委的安排,全面保障报纸的编辑出版,期间《包头晚报》推出的疫情防控系类版面、非凡十年出彩二十大系类报道,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砥砺奋进新时代勇毅前行续华章等特别报道,无不版面彰显编辑们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保证党的二十大和疫情特殊期间指令工作的正常接收和发布,在得知社里有关封闭的要求后,包头日报融媒体编辑二部指令编辑霍天舒、刘子铮主动提出要封控在社内,24小时坚守岗位。

在经历过前几轮疫情后,编辑霍天舒已经在这种特殊时期成长起来,在得知我市本轮疫情后,他即刻与领导、社区保持联系,在不影响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确保部门指令人员能够按时到岗、及时接岗。同时,他与各指令人员及时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提前囤积干粮、物资,以应对疫情情况的变化。

霍天舒的妻子是我市鞍山道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疫情特殊时期同处在抗疫第一线,夫妻二人因工作繁忙,虽相距不远,但三天两头也没有时间打一通电话。两人的孩子现在1岁零3个月,二人自疫情来临后,已经有1个多星期没有见过他了,每次想他时,也只能通过视频来短暂的缓解二人的思念之苦。

刘子铮的老家在萨拉齐,此时家中只有妻子一人照顾3岁的孩子,面对妻子种种的疑问和不解,他耐心解释,最终取得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在跟孩子进行了短暂的告别后,也没顾上为家中购买生活物质,便匆匆地离家奔赴单位。

10月16日,市四套班子成员及市直机关干部集中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包头日报社记者吴杰采访拍摄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和会后反响。(本人提供)

10月16日,市四套班子成员及市直机关干部集中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包头日报社记者张群群采访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开幕会。记者 吴杰 摄

与所有编辑在一起的,还有报社领导,他们带领《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值班的编采骨干封控在报社进行封闭式管理,吃在食堂、住在单位。党群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们,更是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传达部署有关抗击疫情的通知、指令、倡议书等。后勤保障部们的10名同志们,全身心地照顾在报社坚守的同志们的生活起居,保证环境安全整洁,给驻守在新闻出版“第一战场”的编辑创造最好的条件。他们每天忙碌到深夜,清晨组织驻守人员完成核酸检测后还要变身社区门卫,保护后院家属楼居民的安全。办公室主任助理孙福顺说:“和大家在一起,看到领导和编辑们每天忙到凌晨三四点,我们才知道我们的付出不算什么,作为他们的保障兵,我们一定做好服务。”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就是在报社各部门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中,确保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正常运行。

居家写稿也能气象万千

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党报的鼓与呼。

居家的记者们,也尽最大努力去观察和思考,云采访、云写稿,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和记录静默的时光里的人和事,记录真实、定格感动,将鼓舞人心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群众,写出了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精彩故事。融媒体中心发挥平台优势,及时制作发布权威、暖心信息,进一步放大了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0月初,按照疫情防控居家办公的要求,包头日报社记者赵遐通过电话采访写稿提交系统,认真完成了采写任务并在日报、公众号及新闻网各个平台发表。记者 吴杰 摄

“我是一个肾炎5期、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患者,特别感谢市委、市政府替我们这个群体的人着想,为我们提供点对点的暖心服务……”

10月14日,一则《“医”路有你 “疫”生暖暖》新闻感动了全城。采写这篇新闻的记者梁晶晶在居家期间看到了朋友圈转发的这则事例,一眼看出其新闻价值,马上联系新闻当事人,进行电话采访。

“因为家里孩子一直在用电脑上网课,所以为了第一时间把这么暖心的新闻发出去,采访一结束就用手机赶稿,虽然费劲,但心里很温暖,写稿也很快。”梁晶晶说,采访结束时,受访者还主动给了她自己拍的视频,她说想让更多病友和普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土右旗秋收已完成90%,部分地区已开始深松整地作业;固阳县除黄芪和部分玉米外,已基本收获完毕;达茂旗已全面完成秋收工作……截至10月12日,我市秋粮已收获300.6万亩,与上年同比增长25.33%。”

眼下,正值秋收的关键时期,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确保万亩秋粮颗粒归仓。记者张建芳、姬卉春对我市秋收情况进行了及时细致地采访,积极联系相关旗县区,整理梳理了最新数据,用鲜活有力的文字,传递出“全力抢收秋粮、确保颗粒归仓”的决心和行动。

“这样的数据令人振奋,让人心安,传递出这些数据,是记者的责任和价值所在。”记者姬卉春说。

每天清晨,包头日报融媒体采访中心记者工作群中,居家办公的主任何志勇除了详细地安排采访任务,一定要特别提醒每个人“严格执行制度,做好安全防护,作出有温度的新闻。”

这次疫情,35人的融媒体中心12人下沉社区,23位记者编辑承担起了《包头晚报》纸媒和包头新闻网视频号等新媒体的采写编辑任务。何志勇肩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带着这支包头日报社最年轻的队伍在突如其来的风浪中前行,他也充满了信心。

“这样特殊的时候,虽然到达不了现场,但作为记者一定要把真能量的声音传递出去。”守在家里的记者霍晓霞是融媒体中心的主力记者,用“挖空心思找线索”来形容这些天她的状态一点不过,她在线上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到了多个温暖人心的好新闻。

霍晓霞完成的新媒体作品《做饭意外受伤社区贴心护送》,讲述了一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通过爱心接力护送货受伤居民就医的故事,小人物在特殊时期的真情展现,通过霍晓霞的笔给感动无数读者。

触角伸得多远,就有多少有价值的新闻传来。一位老朋友将珍贵的一次出行采购机会奉献给了一位想要送菜的好心人,霍晓霞得知消息后,挖掘出来更为感人的故事,完成了《十万斤蔬菜的爱心之旅》。这篇通讯讲述了包头爱心企业家李虎获悉固阳县、石拐区等地的农民因为疫情让丰收的蔬菜滞销的事,发动身边27个朋友组成自费买菜蔬菜送给封闭社区居民的爱心团体,连日来送菜多达十万斤。


疫情期间,包头日报社《包头晚报》编辑李宁宁居家办公处理稿件。记者 安吉斯 摄

激励人心的故事在疫情防控期间格外温暖,但作为记者还有让居民配合防控安心居家的责任。霍晓霞联系市场监督局、商务局等部门,完成了《充足物资保障筑牢抗疫防线》、《管好药匣子守住菜篮子》《无接触配送采购无忧》等保供稿件,舒缓群众焦虑的心态。她说:“疫情期间,我除了要做一名记录者,更要配合好全市的防控大局,服务好身边的小群体,在他人焦虑时尽力疏导,在物资有限时不争不抢,遇人身处困境时帮助分忧。”

“我没事,不用管我,保证完成任务。”说这句话的,是一直患有眼疾的年轻记者李鸿瑶。

疫情发生以来,瘦小的李鸿瑶爆发出充足的能量,作为包头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定记者,李鸿瑶紧盯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完成相关稿件。为了让读者更直观更快速地获得最权威的信息,她不顾眼睛的病情和摄影记者李强一起提炼最精华的部分制作成新媒体产品,在包头新闻网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发出十余篇。

防控中,正能量的新闻有着特殊的力量。李鸿瑶采写的《一抹包头蓝温暖一座城》将视角对准了方舱医院,将那里轻症和无症状感染着变身志愿者的故事展示给读者,向全市逆行的志愿者们致敬。作为医疗口的记者,李鸿瑶更是牢记职责,就百姓关注的疫情期间如何就医、如何买药等等问题完成系类报道,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座温暖的“健康桥”。

一条抗击疫情的短视频五天的点击量超过了21.2万,这是24岁的融媒体采访中心视频编辑张津铭在居家办公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来报社不到一年的他,作为包头新闻网视频号、抖音号的编辑,这次疫情对于他而言绝对是一次“大考”。

“经验不足我用努力来弥补。”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张津铭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他就紧盯着电脑和手机,接收指令,请示、迅速编辑、发布,每天完成所有的工作后已经是晚上11点。

10月11日,张津铭接到指令,迅速联系记者完成了《疫情防控自律在家》的短视频制作,清新的画面赢得了网友的认可,该视频迅速被转发点赞,点击量超过了21.2万。“虽然很累,但必须要做好。这次疫情对于我不仅仅是考验,更是一次提高。”张津铭说。

“越是特殊的时期,越是需要有影响力的新闻短视频激励大家共同抗疫。”居家办公的这些天,有着短视频制作丰富经验的王雪飞感觉到了“亚历山大”,不过越挫越勇的他却用一份优质的成绩单,回馈了那些夜不能寐的日子。

为了让疫情防控知识类视频更有传播性,王雪飞查阅大量内容结合本体情况推陈出新,多条视频成为爆款。10月8日后,记者录制的大量视频汹涌而来,为了从几十分钟素材中找到最感人、最核心的内容,每天早晨他是第一个冲到楼下做核酸的居民,把时间全部留个电脑,开始“死磕”。持续的“对抗”换来丰硕的成果,王雪飞6天交出12条浏览量总数达到132万的短视频作品。

疫情就是一场大考,考验着年轻记者,更考验着一个团队的能力。几天的时间里,一个个策划的完美落地,一篇篇新闻稿掷地有声,一条条电视屏刷爆网络,包头日报融媒体采访中心在大考的路上不仅没有掉队,还走在了前列。

线上打造最准确最快最暖的新闻

为将舆论宣传阵地筑牢在抗疫一线,报社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综合运用微信、微博、 短视频、头条、抖音、快手七个平台和黄河云APP一个客户端, 24小时守候,严格落实“三审制”层层把关,报社各媒体平台的 编辑们提前规划重点发布内容,合理安排位次,做到多平台联动, 即刻发布,应对自如。

以包头重点地区的疫情、自治区疫情通报 以及各个旗县区的疫情信息、核酸检测通知以及结果为重点,第一时间转发疫情防控的各类通告、通知、动态,普及相关防范知 识,根据疫情的最新进展,发布一些防护知识、变异毒株的权威 解读、疫情防控的感人事迹等信息。

从10月1日起,短短十多天时间,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各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关于疫情的信息宣传报道共计450余篇,总阅读量累计达2000万+;其中15 篇文章单条阅读量达 10万+,消息《截止10月12日17时我市高、中风险地区名单》单条阅读量达48万+。

“此刻,我们一定要给读者提供最准确、最快、最暖的新闻。”疫情发生之后,包头日报融媒体编辑二部主任洪彬“隔空”对所有编辑提出了要求。洪彬说:“这个要求非常高,难度非常大,但这个时候,就需要党媒做出这样的新媒体作品。”

包头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是包头日报社的拳头产品,这里推出的每条新闻都备受关注。疫情期间,包头新闻网微信发布次数每日增至5次,对于发布次数,编辑们非常重视,提前规划重点发布内容,合理安排位次,做到即刻发布,应对自如。发布的内容从不单一,包头重点地区的疫情、自治区疫情通报以及各个旗县区的疫情信息、核酸检测通知以及结果这是必须发布的。编辑们会根据疫情的最新进展,发布一些防护知识、变异毒株的权威解读、疫情防控的感人事迹等信息。

为了及时发布疫情期间重要信息,洪彬将4名编辑分成两组,24小时轮班倒,保证24小时在线,不漏掉不误报任何一条重要信息。

人虽然各自在家,可是洪彬和编辑二部的所有人在线上“捆绑”到了一起,特别是一些关键信息的核实确认过程中,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极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他们和时间、和实事做着最艰苦卓绝的较量。

在此期间,编辑们无怨无悔,为了把内容做好做精,每天睁开眼就要浏览海量信息,生怕错过一条重要内容,看到好的内容会分享到工作群里,供编辑采纳,时间在信息归纳、整合、发布中往返,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疫情严峻的时候,百姓的焦虑情绪需要做权威的消息引导安抚,每天早晨5点,不管值不值班,编辑张茜、李斌、刘英瑛、那尔斯都会准时起床收集各方信息,整合提炼确认,7点,当天第一条信息发出的背后,远远远不止几个人几个小时的努力。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殊性,对重要内容不能有一点差错,编辑、校对、二审、终审,领导亲自把关,稿件都是从头至尾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免错误发生。疫情期间,各旗县区会发布大量寻找密接者的信息,少到几个,多则大几十人的行程轨迹,审校工作难度加大,有些时间不对,有的地点不详,有的人员信息有误,这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有时必须尽早发布,让百姓及时看到,掌握详情,降低一些风险,编辑分条审校,他们凭借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坚韧的毅力,又好又快地完成了任务。

数据是最好的成绩单。10月1日至17日,包头新闻网微信公号发布消息144条,包头晚报微信公众号140余条,总阅读量达1011.6万+。包头新闻网、黄河云移动客户端发布消息178条。包头新闻网、包头晚报发布微博共122条。

平台重点报道有《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工作会议》《关于调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安排的通知》《无故不参加统一组织的核酸检测属违法行为,请速转发知晓!》《官方辟谣:网传“10月11日零点开始,全市封城”系谣言》等。其中,报道《珍惜团圆的时光|温暖的水饺》在全平台发布,文章通过一个团圆温暖的故事,号召大家遵守目前我市管控的措施,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做好舆论支持,后期,该文章得到了市领导的点名表扬。

期间,包头新闻网微信公号阅读量始终位居全社最高,其中微信公号超10万+阅读量作品就有14个:《截至10月12日17时我市高、中风险地区名单》单条阅读量达48万+。

10月15日起,包头新闻网微信策划推出了“宅家的日子——宅出精彩”短视频征集活动,以“宅”战“疫”,助力疫情防控,深受广大市民喜欢。

11日起,由包头市委宣传部、包头市文旅广电局、包头市文联、包头日报社、包头市艺术剧院、包头市文化馆主办的“包头文化文艺微课堂”《看直播,学才艺!包头文化文艺微课堂带您居家以“艺”抗疫》直播活动在包头新闻网视频号开展,11-17日共有6.2万人次观看。为在家中的广大市民朋友们送去了文化艺术、丰富了居家生活内容。

另一个战场同样尽职尽责

党媒使命在心,社会责任在肩。在聚焦主责主业,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同时,包头日报社积极响应全市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的号召,动态安排50余名同志下沉社区,积极投入到社区各项防疫工作中。

包头日报融媒体编辑一部主任刘璟第一时间加入到了昆区市府东路街道金华社区金茂豪庭小区疫情防控队伍中,“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的工作最难干就去哪里”多年的新闻从业历练出勇挑重担的精神,刘璟在防控一线展现的淋漓尽致。

身处中风险区,刘璟一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一边线上办公,11轮的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现场,刘璟一次没有落下。

记者李娜是入职15年、党龄18年的老党员、老记者。军人出身的她在接到就地下沉社区的命令后,马上向社区报道,从12号开始,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出现在昆区少先路街道少先21社区核酸检测点上,做信息采集工作。“每天的核酸检测工作是6点开始,其实5点半左右我们刚准备好就陆续有居民下来,一直到9点半封箱结束一天的核算采集工作,平均每天要扫700多个码。因为早上起的太早,来不及吃早点,不吃不喝一直站到10点多还是挺累的。”李娜说。虽然辛苦,但李娜说,因为她是记者,是党员,就应该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不能辜负单位的信任,更要代表包头日报社站好每一班岗。

记者王嘉伟是去年刚入职的年轻报人。在志愿者报名时,他挺身而出,最先报名,负责起了东河区铁西街道三街二区一个中高风险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喊楼、维持秩序、环境消杀、递扔垃圾,工作虽然不复杂,但做起来不简单。中高风险区域需要上门核酸,而楼道单元都用隔板挡住了,需要志愿者站到凳子上去录入信息,然后给同样站在凳子上采集核酸的医护人员做手部消毒,既要站稳保持好距离,又要快速精准避免人员聚集,不容易。做完核酸采集工作,王嘉伟还要负责把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收集起来,和医疗垃圾放在一起等待处理。

“每天的工作时间大概5个小时。除第一天穿防护服时有一点小紧张外,接下来全是感动。”王嘉伟说,在工作中他碰到了因为耳背担心听不到喊楼而泪眼汪汪的奶奶,他就留了奶奶的电话,人少的时候打电话叫她下来;碰到了热心喊邻居们一起下楼做核酸的大爷;还有好多居民都把食物放在楼下,提供给出行不便的老人。记者的职业特点,让王嘉伟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了更好的关注和记录他人,补上了新闻学的实践课,在每天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他还要完成当天的写稿任务,在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成了他稿件里的主角,在战“疫”考验中,王嘉伟迅速成长。“我愿用我的力量,守护党报的职责和荣光。”

里面穿上棉袄、棉裤、棉鞋,外面穿上防护服,记者宋美慧将自己包裹得像个粽子,可是从清晨到中午,站在风口上辅助医生掰采样棉签的她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身体可以发抖,手决不能。”这是宋美慧给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

包头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宋美惠

从10月5日下沉青山区青福镇银海社区做志愿者,每天的清晨6点30分宋美慧准时开始她的工作。这是她今年第四次做疫情防控志愿者,对很多工作轻车熟路的她,这次选择了更为危险的工作。“所有工作都要有人做,这个岗位最缺人,我就来。”轻描淡写地讲述她的工作,是因为在她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作为包头道德模范,有着12年党龄的党员,宋美慧的心里始终认为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她就应该站出来。

这个倔强的东北女孩,用行动感染着身边所有的志愿者,65岁的妈妈是她最忠实的“追随者”。看到女儿一早出去顾不上吃早饭,做核酸的过程中冻得发抖,妈妈就开始从凌晨五点就在家里熬粥,送给所有的志愿者。起初老人不知道做核酸的过程中间大家不能摘掉防护用品,送去的粥凉了,妈妈就一遍一遍地热。

“不管是做记者还是做志愿者,我都相信我们每个人团结起来使出该使的力量,任何困难都可以被战胜。”穿上防护服,没有人能认出宋美慧,她说:“此刻我就是包头日报社的一名党员,一名一定要击退疫情的志愿者。”

线上线下齐动,采编防疫两不误,为保障报纸编辑出版工作正常开展,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新闻力量”,包头日报社全社党员干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用坚守扛起报社媒体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此期间,每一个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报社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为信息插上“流量翅膀”,时刻传递信心和勇气;行政大后方全力支持前线,时刻给予最坚实保障,报社上下联动,相互协同, 在坚决打赢抗击疫情过程中,没有一人喊苦喊累,始终坚守新闻阵地,竭尽全力做好每一篇稿件的审核发布,让百姓从字里行间 深刻认识到包头日报社全体人员对疫情的重视和果断处置掐断疫情的决心,让百姓从更迭的信息中看到希望,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为战胜疫情凝 聚起最坚定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包头、作贡献”,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包头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燕青,赵永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