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寻味老包头的独特味道

味蕾是故乡忠实的拥趸,哪怕走遍千山万水,家乡味道最关情。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见证,家乡的味道总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是许多人难以抹去的故乡记忆。

●记忆中的甜蜜

在乔家金街上,离老吴茶汤不远,德记手工硬糖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制糖技艺,这里的顾客不仅来自包头,每年还有北京、广州等地的顾客专门订购。

“这里的手工糖有小时候吃的糖果的味道。”东河区文创协会副主席路平说。

铁锅内熬制的糖浆咕咚咕咚冒着泡,飘出的阵阵甜香勾起人童年吃糖的幸福记忆,陈兆和一边用勺子搅拌着糖浆,一边介绍:“像这样搅拌糖浆至少要半个小时,要注意控制火候,期间要一直搅拌,不同糖果的熬煮时间也不一样。”

与工业化生产的糖果不同,德记手工硬糖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最传统的制糖技艺,使用甜菜制成的白砂糖,口感香甜醇厚,所以不少消费者都说,德记的手工糖有童年时吃的糖果的味道。

德记手工硬糖传到陈兆和和妻子王素清这一辈,已经传了四代人。陈家先辈们最早在青岛开设糖果店,随着历史变革,陈家人走西口至包头安家,开设老字号德记糖果庄,祖传的制糖技艺也带到了包头来。

新中国成立后,糖果庄公私合营在包头国营食品厂继续生产制作糖果。在德记手工硬糖的店铺内,陈列着过去制糖的老物件和满墙充满历史韵味的奖状。

铸于清朝末年的纯铜熬糖锅、纯铁铸造的压糖模具、古铜勺,五六十年代东河区委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状,一件件一幅幅,正如历史的证明,讲述着一门手艺在时代变迁下百年传承的记忆。

在陈兆和的妻子王素清手里,经过高温熬制的黄色糖浆经过不断地拉扯,变成了洁白的糖块,随后把糖块像拉绳一样拉长,盘卧在另外一块没有拉扯的金色糖块上,随后将金白相间的糖块不断拉长,手在工作台上前后不断搓擀,随着糖块温度的冷却,一根根细细长长的糖棍便做好了。

王素清把一根根糖棍整整齐齐码好,“现在糖已经完全冷却,变得又硬又脆,这个时候用刀切成自己想要的长度,再进行包装就完成了丝光棍糖的制作。”

一口刚刚做好的丝光棍糖入口,甜味是由浅至深在口腔中弥漫开来,手工糖的甜味是有层次的,似乎是把制作中的一道道程序幻化成了一层层循序渐进的味道,一点点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味觉记忆。

德记的手工糖除了丝光棍糖,还制作螺丝糖、橘瓣糖、兑花糖、酸溜溜等传统糖果,从形态到口感,都完美地诠释了“童年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记又研制创新出牛轧糖、花生糖、芝麻糖、姜糖等新式糖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现在儿子陈广慧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德记也从过去的小作坊,变成了拥有现代化独立生产车间的制糖工作室。

“目前糖果行业里机械化大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手工糖果制作在产量上难以与机器生产相抗衡,价格上也没有什么优势。”陈广慧的妻子赵焱一边用包装纸包做好的螺丝糖一边说:“你别看这个丝光棍糖制作没有那么复杂,手工包这些糖棍却非常辛苦。”

赵焱手里,透明的糖纸包裹住糖棍,左右两只手反方向旋转扭紧,糖棍就被紧紧裹在了糖纸里。“其他糖还可以用定制好的包装用机器直接装好封口就可以了,但‘丝光棍’要让大家看出光亮、丝滑和‘棍’的形态来,所以直接用糖纸紧紧裹住是最好的办法,只能动手一个个地包,因为包‘丝光棍’,我们全家人的手腕都要拧伤了。”赵焱打趣地说道。

这样费时、费力的手工制糖生产流程,与工业生产的糖果相比,在市场上其实不具备竞争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谋得生存的空间,德记也在主动调整,不断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陈兆和介绍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很注重养生,所以我们冬天会做姜糖、橘子糖,夏天做清凉怡人的薄荷糖。针对婚庆喜宴我们推出可以私人定制的‘早生贵子’系列喜糖,各类产品还走进大中型超市以及景区景点来扩大影响力。”

2022年5月10日,德记手工硬糖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德记也开始积极参加非遗节、旅游文化节的推广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把老祖宗的优良技艺发扬光大,就是我们的使命。”陈广慧说。

●专属的市井“味”

一个冷意袭人的下午,东河区乔家金街老吴茶汤的店铺内暖意融融。东河区文联“爱在老包头·走进乔家金街”主题采风活动在这里举办。艺术家们品茶汤、听老吴讲述茶汤故事,在氤氲着香气的店内感受老包头的独特味道。

“作为西口文化发源地,东河区有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记忆,我们立足‘两个打造’,通过主题采风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灵感,进一步挖掘老包头记忆和西口文化的特色亮点,来讲好东河故事、包头故事。”东河区文联主席李艳华说。

一勺产自黄河岸边的小米面,一壶暖意融融的热水,就能唤起不少人的味觉记忆。

茶汤,是包头特有的市井美食,本地人都知道,虽名中有“茶”又有“汤”,但“茶汤”却是和茶水汤汁没什么关系。

茶汤师傅吴文昌右手执壶,左手执碗,随着壶身轻轻向下一点,“哧溜”一声,细长的壶嘴儿里冲出一股清凌凌的开水注入碗内,一碗小米面瞬间变成了热腾腾的杏黄色米羹,茶汤师傅抬手翻腕,食客在心惊之际竟发现茶汤竟稳稳贴在碗壁上。

再翻碗过来,捏一把花生仁、瓜子仁、葡萄干、芝麻等佐料,茶汤还未端上餐桌,醇香味儿就已经扑鼻而来。

佐料只与一半米羹搅拌,另一半只品尝原汁原味的小米香——这是茶汤最地道的吃法。在一口香甜一口醇正之间,不仅尝到了时光积淀下的历史韵味,更有一种人间烟火的暖意包裹周身,让人对芸芸世间又增添一份眷恋。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说的就是“茶汤”。

吴文昌介绍,“其实茶汤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当时的茶汤只有一种八宝口味,且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品尝到,清朝时传入民间,成为大街小巷老少皆宜的民间小吃。”

包头的老茶汤最早传入萨拉齐一带,经过代代传承,便成了包头当地的特色小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包头老茶汤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冲好后弥香四溢、味道香甜可口,深受民众喜爱。

百年技艺,几代传承。在老吴茶汤门口用来冲茶汤的龙嘴大铜壶稳稳守在店门口,仿佛门神一般,厚重威严显露了出来。

“我曾祖父早年在北京卖茶汤,后来走西口到了包头,便开始在包头经营老吴茶汤。这个龙嘴大铜壶就是当年我曾祖父走街串巷卖茶汤用的,我家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有百年了。”吴文昌说。

2012年包头老茶汤申报为包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吴文昌也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真茶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老吴茶汤手艺已经传到了吴文昌的儿子吴锐这一辈,五代人传承老味道的同时,还把内蒙古特色的奶皮子,以及椒盐、杏仁等食材也添加了进去,口味更加丰富,满足了更多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当天,老顾客顾先生来店打包了一份原味茶汤,“我是老东河人,老吴茶汤是从小吃了几十年的味道,想了就来吃,哪怕不过来吃,只要这个店在、老吴在,就感觉有个念想,就像老朋友一样。”

如今,茶汤不仅成了包头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还入围了“中国200道金牌小吃”。现在的老吴,除了经营茶汤店,还经常随着包头市文旅局、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一起到各地去展示茶汤技艺,让更多人品尝茶汤味道。

“现在老吴茶汤后继有人,我最大的使命与职责,就是把老吴茶汤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去,让老吴茶汤经过时光的流转变成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品牌。”吴文昌说。

■链接

老茶汤

□路平

每一扇门里

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每一次探访

都是一种寻根的溯源

记忆有时候会斑驳成墙上的影子

可是,爱和温暖

一直在悄悄地续延

以我们不知道的

甚至是不察觉的方式

在空气里弥漫

100年的岁月长,也不长

铜壶里的热水

瓷碗里的汤

走街串巷的叫卖声

养活了五代人的生计

也滋养了一个城市的民俗记忆

这碗甘甜的茶汤里

我看到,新中国百年变革中

老艺人纯朴积极地生活

我真切感受到

我们脚下的土地坚实厚重

却依然炙热如光

从故乡到异乡

月明星亮

你扎根的方式

像戈壁滩上的芨芨草

平凡但坚守

热烈却倔强

八月的雨下在老街上

铜壶里的热水响了

蒸气升腾仿佛在遥望故乡

如今,异乡是故乡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康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