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要闻

包头医生40年接力援助卢旺达

2022年12月24日8时,GA8131次航班从呼和浩特起飞,包头市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赵尚军又一次飞越万里奔赴卢旺达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此时是卢旺达当地时间凌晨2时,包头医生马晓峰正在为截肢手术后的2岁女童检查伤口。当地民众生活条件差,马晓峰给患儿买了牛奶、鸡蛋补充营养。

赵尚军是中国(内蒙古)第23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的医生。

马晓峰是中国(内蒙古)第2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的医生。

第23批医疗队将接替第22批医疗队继续执行援卢旺达的医疗任务。

从1982年到2022年,40年,82人(次),包头医生接力奔赴卢旺达,一棒接一棒,在卢旺达救死扶伤。

埃博拉、疟疾、艾滋病、新冠,肆虐的病毒没有吓住他们;贫困、战争、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不能阻止他们逆行的脚步。

他们带着医药物资和温暖友爱而来,满腔热情播撒中卢友谊的种子。

他们胸前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卢旺达的包头医生。

包头医生第一次援助卢旺达是在1982年。那时的卢旺达条件异常艰苦,队员们用三块石头支起炉灶,开始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医疗援助。

40年来,一批批医疗队前赴后继来到卢旺达,从无到有建设医院,从小到大发展医疗事业,累计救治50多万病患,成为卢旺达民众最信赖的人。

不畏艰难接力前行

1995年7月,包医一附院医生何淑贤、贾存德、王玉林抵达卢旺达。他们是卢旺达内战后的首批援助医生,前面6批医疗队辛苦建设的驻地和医院因战争损坏严重,医疗援助难上加难。

“那两年,当地的疑难病例特别多,我们不分昼夜手术,很苦很累,我们都扛住了。只要能减轻患者的病痛,我们就很满足。”贾存德感慨地说。

穿皮围裙、高筒靴的“救星”

2018年10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杨文慧带领第19批援卢旺达医疗队来到距卢旺达首都基加利30公里的马萨卡医院援助。

卢旺达艾滋病高发,杨文慧接诊的产妇很多是艾滋病患者,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极大。为避免感染,杨文慧用皮围裙、高筒靴武装自己,成功为300多位产妇做了剖宫产手术。

一次,一位双胎妊娠38周的高危产妇紧急转诊过来,一个胎儿是横位,已经没了心跳;另一个胎儿是臀位,随时可能胎死腹中。产妇面临生命危险。杨文慧顾不上自己做防护,立即手术,成功抢救了母子的生命。

“看到产妇母子平安,我冒再大的风险都不怕!”“卢旺达医疗设备短缺、缺少基本防护、工作强度大、生活艰苦,困难特别多,我们从没想过退缩,竭尽所能救护患者,因为我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杨文慧说。

手电筒照明的手术

2022年1月21日,中国医疗队在马萨卡医院为20岁的吉尔贝·马尼拉基扎做手术。患者因车祸导致股骨粉碎性骨折,伤势严重,已经昏厥过去。术中突发意外——手术室的无影灯坏了,一下子没了照明。

第22批医疗队员、包钢医院麻醉科护士何苗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这么精细的操作,没有照明无法完成。大家急中生智,想到了老队长留下的手电筒。我们用手电筒照明,历时4个小时,圆满完成了这次艰难的大手术。当地医生为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手术的紧张和疲劳被成功挽救病患的满足和欣慰取代。”

患者马尼拉基扎说:“我感谢中国医生的治疗,中国医生真的是外科手术的专家。”

包钢医院根据这次手术制作的短视频《手电筒下的手术》向世界讲述了援卢旺达医生直面挑战的感人故事,该作品在第四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中获人气短片奖(海外)。

参与了这次手术、即将完成援助任务回国的何苗说:“援外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们带着成熟的医疗技术走进非洲,带着爱和关怀救死扶伤,一棒接一棒地将奉献精神传承下去,我很骄傲也很自豪。”

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2018年12月,赵尚军第一次到卢旺达医疗援助时,工作强度特别大。他援助的基本戈医院没有专业骨科医生。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他还承担着培养当地医生的教学任务。“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但要诊治患者,还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赵尚军说。

当地医生无菌观念差,赵尚军手把手教他们操作规范,院感率明显降低;当地医院接诊骨折患者随意性大,他就制定骨折复位操作流程,缩短愈合时间......

除了授业解惑,赵尚军还带领当地医生“发明创造”。他自制的绷带减少了患者皮肤破溃,他用压肠板混合石膏制作肱骨外展支架,用砖头、沙袋、水瓶代替牵引秤砣……这些“无奈的发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被当地医生效仿使用。

所有援卢医生都和赵尚军一样身兼医生和教师双责,不但教西医,还教中医药常识和刮痧、针灸等诊疗技术。赵尚军说:“我们要尽量多带出当地医生,增强医疗救治的内生动力。”

在一批批队员的努力下,当地的医疗技术逐步提高,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居民的健康意识也显著增强。

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

第18批援卢旺达医生有段特别难忘的经历——2018年7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对卢旺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亲切接见了他们。

“习近平主席和我们聊了10多分钟,高度赞扬了医疗队的工作,肯定了医疗队在中非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马晓峰拿着习近平主席和医疗队的合影,仍然心潮澎湃。“主席非常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还把阿联酋王储送的阿拉伯椰枣送给队员们,叮嘱大家‘都尝尝’。习近平主席的关心和勉励化作磅礴的力量,鼓舞着我们更好地履行使命,救治卢旺达患者。工作的困难挑战、对亲人的思念、援外的辛苦付出,都值得!”马晓峰说。

2021年,马晓峰又参加了第2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

用爱架设中卢友谊金桥

在医疗教研之余,医疗队员还用心用情帮助当地民众,用温暖和大爱架起了中卢两国人民的友谊金桥。

202医院外科医生王长青和同事在卢旺达援外医疗时资助了一位带着4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他说:“我们时常给他们送钱、食物和生活用品,还帮他们修缮房屋。医疗队回国前,我们托付下一批医疗队接力帮扶这家人。”

帮扶贫困儿童,关爱孱弱老人,每位包头医生都有自己的卢旺达爱心故事。新冠疫情中物资最紧缺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防护物资捐了;遇到自然灾害,他们把食物送给当地民众……

援卢医生的善举经常见诸卢旺达媒体。 “你好”“谢谢”,学说汉语在当地成为时尚。妇女们会找中国医生分享喜怒哀乐,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帮助他们的医生。政府官员为中国医生送来了感谢信,称他们是卢旺达民众最亲切、最信赖的人。

每次医疗队离开,民众都送出很远。

亲人总是相互牵挂的。回到包头后,医生们仍然会给卢旺达的困难群众寄钱款和物资,有的医生请后面的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带去物品和问候,有的医生坚持在网络上关注卢旺达的新闻,关心着卢旺达的发展……

两次援助卢旺达的常振华已经73岁了,他常想起在卢旺达的日子。他在那里救治过很多人,交了很多朋友,他邀请卢旺达好友到包头做客,也想再去卢旺达看看。援外时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没能照顾生病的父母。他说:“援外对我个人、对中卢两国、对卢旺达民众都很重要,我愿意。”

包头医生40年接力援助卢旺达,推动中卢两国人民心愈近、情愈深,友谊历久弥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彰显着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谱写着中卢友好的动人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

策划:李    孝    李淑岚    程春海    郑    炜

记者:程春海    郑    炜    李    玥   康    璐    苗雨蔚    贾星慧

编辑:苗雨蔚    张    飞    吴    莎

审核:李永平    肖    楠    王国秀    任燕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