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读诗学诗以为言

春的温润与高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夏的馥郁与芬芳,“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的静谧与清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的凛冽与凄怆,“寒夜客来茶当酒”,“燕山雪花大如席”。

一年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视频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唯美诗句与中华大地壮美景色交相辉映,充分表达中国式的唯美、浪漫,那是中国独具的气韵。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023年春节贺岁大片《满江红》全球票房超过100亿元,结尾部分全军集体诵读岳飞《满江红·书怀》,将全剧推向高潮,激起观众浓重的爱国热情,那是中国人独具的情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描绘自然,以诗抒发情感。

“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那是帝王“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的英雄豪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是将军“当年万里寻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卫国忠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那是士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思共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亲情、友情、爱情都能以诗的形式得到更深刻的表达;“但见蹙峨眉,不知心恨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剑藏琴底环佩鸣,不负潇湘夜雨声”,乡情、闺情、幽情都能以诗的形式得到更加婉转的抒发,诗的应用不一而足。

“不学诗,无以言”。一部《诗经》,开启千年诗教传承。“诗三百”,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绘着两千五百多年前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社会面貌,反映统治者相互功伐下的民生困苦,赞誉普通农家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生活,记录贵族享乐、诸侯朝会、祭祀宗庙的典雅乐歌,一首首军中战歌、思归叹歌、樵夫恋歌、劳动赞歌、婚礼喜歌、社稷悲歌,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重章叠句、往复吟唱,充满乐感和美感。其在审美追求、抒情方式、句式特点方面为中国诗歌奠定基础,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是为我国诗歌生命的源头。

《诗经》中表达生活情思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青年男子追求意中人时焦虑急迫以及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情景,“窈窕淑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中那些鲜活的词汇,至今仍被人们高频地使用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卫风·硕人》),多美的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个字就让一个笑意盈盈的美丽少女站立在了我们面前,一句诗成为描写美人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千古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女子对一位穿着学生装的男子久等不至、望眼欲穿焦急苦闷的样子跃然眼前,因为这首诗,后来“青衿”就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妇女们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的群歌互答,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歌声飘飘、余音袅袅,读之让人“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写景凄清优美,写人虚无缥缈,无一“思”“求”“愁”之字,却将那仰慕之情和惆怅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意境飘逸、神韵悠长,是为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

表达苦役思归的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成为后世表达思念的常用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如同一幅朴素自然的画面,把一位忧伤孤寂的农村少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所开创的日暮怀人的典型环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无数诗词歌赋都采用其手法。“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被认为思妇诗的发端,后世魏徐幹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李清照的“起来慵自梳头”,都可以看到《伯兮》的影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将战士入伍远征、思归不得表达得简劲不懈、真实有力,春秋无义战给民众带来的痛苦,至今读之犹有实感。

赞美狩猎、祷祝等劳作的如:“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邶风·简兮》),表现了盛大的“万舞”表演场面及舞师高大威武英俊的形象。“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郑风·大叔于田》),生动描绘了古代大规模狩猎的场面,其铺叙的手法被认为是《长杨赋》《羽猎赋》之祖。

及被誉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燕燕》(《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伤别中透露着忧国之情,内涵丰富,情真意切;“凭吊诗中绝唱”的《黍离》(《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虚神描摹,一往情深,悲歌低徊,历代流传;悼念丈夫的《葛生》(《唐风》),悼念“三良”的《黄鸟》(《秦风》),均开送别诗、怀古诗、悼亡诗之先河。及至《豳风》中规模宏大的《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最早的寓言诗《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最出色的抒情诗《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分别成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的代表之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让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诗教使命,以《诗经》为起点,学习诗、运用诗,让诗的精神血脉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代占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