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硅都“绿”视野 钢城新“风光”——长篇报告文学《风光无限》读后

□王素敏

去年,家住高考大省的侄子考场失利,带着几分不情愿选择了某职业技术学院,被“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录取。这是我第一次切近地感到:“新能源”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但“新能源”究竟是什么?还是不甚了了。

拿到《风光无限》书稿,十分欣喜:一喜是好久不见的老友乐久竟然在退休之后,又带领她的写作组向读者奉上了一部如此有分量的力作;二喜是我终于可以弥补知识的盲区,好好了解一下什么是“新能源”了。正是酷暑天气,在空调房中一口气读完之后,就像喝了一壶酽茶,通体舒泰,神清气爽。

《风光无限》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创作者们以2023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中环产业园为创作契机,在8月正式开始采访写作,至12月完成采访及初稿,2024年3月统稿成书,不久便将完整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5个月的采访和写作,19万字的作品,近20家企业、40多位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人物!这地道的“新鲜出炉”,让我不禁想起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它从立意、采访到发表,也是用时5个月,文章仅有3500余字。可就是这3500余字,却感动了数代中国人。

作为新能源的代表——晶硅光伏产业,在包头的发展也不过数年的历史,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意味着对创作者和读者群认知的挑战。

创作组不畏艰难,以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做到了:碳达峰、碳中和、吉瓦、太瓦、多晶硅、单晶硅、CZ直拉法、硅烷流化床法、热基锌铝镁、稀土风电钢、风光储氢氨、源网荷储……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不仅对这些拗口的名词滚瓜烂熟,还能将其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比如在介绍“全球下线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机组叶片”时,他们不仅介绍它的长度有105米,安装完成后的风轮回转直径能够达到216米,扫风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还说这“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它一天的发电量可以满足100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需求”——这在读者的头脑中就非常具象化了。

对于那些新能源企业及其产品的介绍,作者也没有图省事、走捷径地将现成的“企业概况”“产品说明书”照搬上来,他们在对近20家企业进行介绍时,采用了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人物带动法”。于是,我们在了解企业及产品的同时,还认识了一批比他们的企业更杰出、比他们的产品更优秀、比自然的风光更有情的企业家们。三四十位鲜活的人物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血肉丰满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写作组将他们串联在对企业的介绍当中,使人浑然不觉各种数字数据的枯燥,反而被带入情境,感受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

书名定为《风光无限》,是文学修辞当中“谐音法”和“双关法”的妙用。这里的“风”既指自然之风,又是“风能”的代称;这里的“光”既指自然之光,又是“光能”的代称;“风光无限”合在一起,既概括了包头美好的自然景观,又寓意了包头新能源发展的愿景。

文章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浓郁情感。

创作者们对于自己笔下的人和物,倾注了满腔的热爱,凝聚于笔端,便达到了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有了饱满的真情,即使是面对生冷的钢铁,他们的描述也变得异常生动:当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颗粒硅闪动着乌黑色的光泽,跃动着一个行业的活力,伴随着流化床装置的低鸣声,大河奔流般一往无前地涌出生产通道时,车间里的员工们仿佛听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欢快与愉悦。大家抬起头来相互注目,面罩里露出的一双双眼睛都弯成了半月形。

还有,看似创作者们信手拈来的一些诗句、古语、俗语甚至戏剧唱词,也为文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他们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形容新型的太阳能产业;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比喻草原钢城新时代的新能源建设优势;以袁枚《苔》诗所写“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赞誉人员虽少但业绩骄人的“小企业”;以京剧《红灯记》中的唱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概括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在“点燃包头光伏太阳能产业火种”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还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风起兮云飞扬”“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等,也都运用得十分恰当。

总之,《风光无限》是一部精品力作,它既为包头的经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幅时代画卷,也为包头的文化高地建设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编辑:吴存德;校对:王荻;一读:武巧英;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