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它们每天晒太阳就能挣钱!” 大青山下的“三本账”
2025-04-21

早晨七点半,春风送暖、朝阳初上。55岁的王刚扛着铁锹走进固阳国营林场。在他身后,曾经裸露的沙地已被连片的樟子松覆盖,新栽的树苗在晨光中舒展嫩芽。

“过去春天风沙打得人脸疼,现在沙地变绿了,而且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王刚黝黑的脸上漾开笑意。这位参与阴山北麓生态治理的农民,见证了固阳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的蜕变。

2024年,固阳县实施“以工代赈”机制,在14.2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工程中,让540多位像王刚一样的农民变身“生态工匠”,参与林场的整地、修枝、浇水、育苗等工作。

“在‘三北’工程项目中,我们想通过‘以工代赈’,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带动种苗培育、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固阳县林草局副局长段霞介绍,“截至目前,已经发放劳务报酬65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政府做、群众看’的情况。”

因为勤快肯干,王刚很快成为林场的熟练工。过去一年,这份工作为他带来4万多元的工资,已经超过种地收益,成为家庭收入的大头。用他的话说,“治沙不仅留住了人,更养活了人”。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在这里,“王刚们”的劳动成果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显现出价值。

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国营林场2.2万亩人工林为对象,开发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这笔碳票被多家企业认购,用于抵消其在办公、会议、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

“我们用卖碳票的收入继续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时任固阳国营林场场长、现任固阳县林草局副局长秦岭对记者说。

“我也是听人家讲才知道,这些树只要好好长着,每天晒太阳就能挣钱!”王刚感慨。

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包头于2021年开始探索地方碳汇市场。当年3月,包头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启动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2022年,入选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2024年,建成内蒙古首个地方林草碳汇交易服务中心,实现了数字碳票“进场”公开交易。

今年3月17日,包头数字碳票完成首笔跨区域“场内”公开交易。乌海市一家企业通过包头公共资源产权交易线上平台,以单价每吨94.4元的价格认购了1279.66吨包头数字碳票。这笔交易将用于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赔偿,成交总价12.08万元。

包头公共资源产权交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说,以往的受让方全是包头域内的买受人,现在的这笔交易已经走出包头,实现包头碳票的跨区域交易,碳汇价值被更广泛认可。

一张小碳票,撬动大市场。截至目前,已有34700吨包头数字碳票被自治区内外企业和个人认购,成交总价近300万元。

包头市林草局改革发展和科技科科长冯小东告诉记者,下一步将通过推行以数字碳票作抵消的“零碳行动”、完善林草碳汇失损补偿和“生态司法+林草碳汇”机制等举措,为数字碳票创造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促进林草碳汇价值更好实现,助力内蒙古碳汇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总工程师、碳汇局负责人康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林业碳汇量丰富。地方林业碳票不仅有利于逆向推动生态建设,也能很好地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具有极其广泛的推广意义。

今后,随着碳汇市场的发展,“王刚们”种下的、养护的每棵树不仅是防风固沙的“卫士”,也是一张张“生态存单”,让绿水青山一点点变成金山银山。与此同时,固阳国营林场的“三本账”——防风治沙、“以工代赈”和碳汇收益,也成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意义深远的生态富民大账。

日头渐渐向西,王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双手扶着铁锹,环望整个林场。不知从何时起,这成了他下班前的习惯。

“每天忙完,看看这片林子,我就打心眼儿里高兴。我总感觉,这树长得越好,我们的日子就越有盼头。”王刚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富博,张彦军,贾慧珍;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