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金色的阳光洒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辽阔的草甸上,这颗城市“明珠”在朦胧的雾气中透着一种江南烟雨的美。市民们或漫步于成片的林荫间,或骑行在蜿蜒的步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都市中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令人惊喜的是,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如今已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蓑羽鹤、赤狐、环颈雉等3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安家落户,鸟鸣啾啾,生机盎然。
“以前哪敢想啊,现在溜达着就会‘邂逅’不知名的小动物!这空气、这环境,实实在在变好了。”正在晨练的老包头人张大爷感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包头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向黄沙宣战、向污染亮剑,实现生态蝶变的生动缩影。
缚黄龙:防沙治沙构筑北疆绿色长城
包头,这座以“草原钢城”闻名于世的工业重镇,也曾饱受风沙之苦。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年降雨量150-350毫米,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春天刮风,屋里一层沙;夏天日头毒,晒得地冒烟。”在固阳县红崖湾村委羊场卜子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村民夏河生对过去的恶劣环境记忆犹新。风沙,曾是刻在城市基因中的隐痛。
面对严峻挑战,包头以国家“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为依托,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果——
盛夏的固阳国营林场,一排排挺拔的油松、樟子松扎根沙丘,柠条在风中沙沙作响,满目苍翠取代了曾经的裸露沙地;
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的笸箩铺项目区,整齐铺设的滴灌管线旁,“品”字形栽种的山桃、榆叶梅正茁壮成长,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达茂旗巴音花镇敖龙忽洞嘎查的辽阔草地上,搭载着先进视觉导航系统的免耕播种机隆隆驶过,开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高效精准地在沙化土地上播撒下绿色的希望;
同样在固阳国营林场,一项名为“节水凝珠肥”的自主研发成果,历时三年攻关,成功破解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缺水的核心难题;
……
截至2024年,包头草原面积达到281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38.02%;森林面积794万亩,覆盖率19.1%;湿地面积85.8万亩,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处,12个国有林场,城市周边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55岁的村民王刚自打投身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来,不仅见证了荒地披绿的生态蝶变,更在防风固沙工作中收获了实打实的经济收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一份不错的工资。”他满意地说。
2025年,包头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模式,要求各项目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改变传统单一的工程发包模式,采用“工程建设+劳务组织”一体化模式,打破以往单一采取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加快了开工速度;还可以将部分项目资金作为工资直接支付给农牧民,避免“中间商赚差价”,让农牧民变身为“生态工匠”,实现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生态价值的转化不止于此。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对象,开发出内蒙古自治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地方碳汇产品的创新突破。包头市正系统推进“三北工程+碳汇”行动,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碳汇跟踪监测和评估,并将多个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发展片区纳入工程融合实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机制。目前,已有3.5万吨包头数字碳票被认购,成交总价近300万元。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实施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综合治理项目、“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项目,进一步强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年200万亩目标任务的80%,生态攻坚任务取得大幅度进展。
净底色: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塑“钢城”气质
“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通途。为此,全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力求从源头上为城市“减负增绿”,重塑“钢城”新气质。
2024年10月,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现场宣布,包头市入选“自然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包头风采”。
今年1月,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发布了年度报告《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对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包头名列2024年蓝天百强城市第三名。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包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2.2%,较2023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PM2.5浓度降低了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9%,100多项大气治理工程,治理点源近6000个,推动全市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企业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30万千瓦级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钢铁行业提前2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举全市之力打响尾闾问题歼灭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全领域治理,不仅让二道沙河重现“清水绿岸”,更以系统性治理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正面典型案例,为黄河流域工业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样板;通过加强土壤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建立全市优先管控污染地块名录、污染地块清单和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建成覆盖全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由试点前的34.72%提高到54%,获批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保护区面积增加88.77%,湖泊面积增加114.14%,保护区鸟类由77种增加到242种,多种动物和鸟类与市民同行共舞已成常态……
近年来,我市以“六个统筹”为抓手,全市上下聚焦建设美丽包头,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决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同步改善。
当下,包头迎来最美的季节,处处皆能成景。仰望是湛蓝的天空与流云,举目是葱郁的绿树与芳草,耳畔萦绕着鸟语花香,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文明新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生动铺展。这画卷的背后,是包头从“沙进人退”的忧患到“绿进沙退”的喜悦、从“烟囱林立”的工业围城到“推窗见绿”的宜居家园的深刻嬗变。这场全域动员、久久为功的生态大会战,书写了这座北方重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精彩答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