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文化润心 融合发展 昆都仑区绘就民族团结奋进新图景
2025-08-01

近年来,昆都仑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根脉,创新实施“强基固本、文化润心、融合发展”三大改革工程,在治理体系、文化认同、民生福祉领域实现系统性重塑,绘就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现代化新图景。截至2024年,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实践)基地8个,区教育局作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包头市唯一上榜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基层教育局唯一获评单位。

强基固本 筑牢治理根基

强化顶层设计,压实责任链条。昆都仑区创新构建“双八”工作机制,即区委、区政府年度专题研究不少于8次,建立“领导带头学、分层分类学、专题辅导学、组织活动学、融入实践学、营造氛围学、理论测试学、督促检查学”的“八学机制”。创建“年初部署—年中调度—年末考核”闭环管理体系,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入干部考核、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全过程。

深化数字转型,提升服务能力。建成“智慧昆都仑”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屏统揽”、基层治理“一网统管”、数据资源“一网通用”。1410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116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市互办”“跨省通办”,显著提升各族群众及流动人口办事便捷度。

优化网格治理,激活基层末梢。持续推进“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物业等平台作用,建成110家“红石榴家园”,全域精细划分1321个基础网格,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民族团结工作网络,整合48项服务内容,建成15个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和85个社区服务点,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创新“网格巡查—平台派单—部门联动”闭环处置机制,组建百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服务活动百余场,孵化“李书记热线”等基层治理品牌,群众满意度达98%,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文化润心 厚植精神沃土

深耕红色根脉,打造传承创新体。昆都仑区以“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为核心,高标准构建“四馆四厅一中心”红色文化矩阵,系统收集整理8万名建设者珍贵史料,创作大型油画《齐心协力建包钢》,出版《红色包钢印记》等书籍,录制《红色力量》专题片,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像双翼神马》获评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印象乌兰计》获中国村歌大赛二等奖。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工程”,在中小学普及非遗课程,建成13个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推动草编、面塑等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非遗项目产业化率达45%。

构建宣教矩阵,扩大引领覆盖面。打造“网、端、微、视、报、屏”六位一体全媒体宣教矩阵,创新上线VR数字展馆7个,制作“石榴籽”微课堂350余条,推出长城、黄河系列短视频18集,创作《民族团结赞歌》《包头城》等主题歌曲。深入开展“弘扬北疆文化 打造文化高地”等主题文化活动,组建百人“红石榴宣讲团”讲述民族团结故事120余场。升级公共文化空间,塑造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形象大使“昆小团”,开发特色文创,设置主题雕塑与景观小品,构建起兼具思想深度、传播广度与情感温度的文化浸润新范式。

促进深度交融,架设情感连心桥。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井冈山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在银肯塔拉沙漠举办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与贵州省少先队员“手拉手”及跨省学校结对共建,累计派出118名优秀教师赴四川大凉山、内蒙古兴安盟等多地支教。通过广泛深入的“小手拉大手”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在共学共事中深化理解、交融情感。

融合发展 共赴美好生活

创新嵌入机制,构筑社区共同体。昆都仑区首创“135”工作机制,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治理服务“三个抓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在思想宣传、居住空间、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文化交流的“五嵌入”社会条件,全力打造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发展新模式。成功培育34个叫得响、有温度的基层服务品牌,推动前进道街道钢32#社区、团结大街街道明日星城社区、友谊大街街道钢38#社区入选为自治区首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

坚持双轮驱动,拓宽共同富裕路。坚持“产业融合+民生改善”双轮驱动,2024年昆都仑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指标总量持续领跑自治区,跃居全国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第20位。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为1475家企业落实政策资金7515.7万元,高频次举办招聘活动103场;健全社会保障网,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与失业人员保险金近5000万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春风行动”“昆鹏归巢”系列活动,吸引200余名包头籍在外学子、优秀人才回归;落实“零门槛”落户及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待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相互成就。

统筹城乡提质,共建美好幸福家。城区2024年以来新改建7条地下管网、27个小区84公里“四类”管网,改造64处6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温暖工程”全部竣工,群众期盼多年的林南平房区改造启动实施、7处“夹心房”改造10个月内实现“交房即交证”。乡村深入实施“五化四美”工程,新建农村污水管网1万米,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2%。乌兰计三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卜尔汉图村获评全国第七届文明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崔妍;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d9b759d4e147482c8a9d6df5110a127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