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科研基地挂牌成立,17家高校院所强强联手,28个项目落地……达茂旗创新构建的“党委统筹、政策牵引、平台支撑、产教融合”政校企协同机制,如同一粒种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孕育出无限生机,一场以创新为引擎、协同为动力的发展变革正在达茂旗稳步进行。
牧民塔娜和科研团队成员查看马驹成长情况。
精准聚焦育“新”才:机制创新打通产教融合壁垒
面对人才紧缺领域的挑战,达茂旗精准发力,与乌兰察布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蒙医学专业“1.5+1.5”教学基地,有效打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传统壁垒。
在达茂旗蒙医医院,临床教学深度融合蒙医药特色与现代医学技术。脑病科诊室内,带教医师郭灵芝正指导实习学生分析脑梗患者影像,手把手传授蒙西医结合的诊疗精髓。“知识点更牢固,思维更灵活了。”乌兰察布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呼和哈斯娜深有感触。前一年半在校夯实理论,后一年半深入临床实操的模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看到患者病情好转,特别有成就感。”乌兰察布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瀚盖从最初觉得“蒙医很神秘”,到如今已能亲手为患者配药施治,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方受益,医教协同。”达茂旗蒙医医院科教科主任童格勒格一语道出“学生得技能、医院强能力、产业有人才”的合作优势,“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到蒙医科研课题中,让他们在医学领域更早地作出成绩,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政校企三方携手共进,优势互补,持续探索医疗创新路径,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诊疗水平。截至目前,该基地已为45名蒙医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
技术赋能强产业:科研突破驱动传统产业新活力
人才培育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而技术创新则为传统产业插上“升级翅膀”。
达茂旗立足蒙古马特色资源,依托达尔汗苏木蒙古马保种扩繁基地,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团队深度合作,挂牌“马属动物遗传育种硕士科研基地”,团队引进三名博士组成核心力量,专项攻关马产业疾病预防与基因改良技术。
在达茂旗达尔汗牧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芒来教授团队正为蒙古马调配科学“早餐”,团队成员郑雪在达尔汗苏木查干敖包嘎查牧民塔娜的协助下采集马奶样本。“这些马奶一部分用于乳清成分研究,一部分用于蛋白研究,目标是提高产奶量、预防疾病、调节肠道菌群。”科研团队驻点牧场,从马奶成分到肠道菌群,深入解决产业痛点。
牧民塔娜对新技术的感受最为直接:“不同于传统喂养,新饲料让马奶产量提高了,马儿也很少生病,特别好。”新技术的应用,为蒙古马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质”的突破。
技术突破更带动业态创新,提升发展“质”效。“过去靠经验养马,现在靠科技致富。”达茂旗达尔汗苏木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巴图巴雅尔算起了经济账:“达尔汗苏木查干敖包嘎查牧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有28户牧民入股,通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并挂牌6个科研基地(含国家级2个),开展马粮、马奶、马肉等科研活动,仅酸马奶(策格)就实现月均增收4万元左右。未来,我们将着力发展蒙古马全产业链,包括文旅、活畜交易等方面,带动产业壮大、牧民持续增收。”
“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运作、牧民受益”的合作模式,不仅有效传承发展蒙医事业,更使马产业焕发出全新生机,为边疆地区人才引育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达茂样本”,让向“新”求“质”的强劲动能,持续赋能边疆地区发展新格局,为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在达茂旗委、旗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年初我们积极推进政校企合作,由旗委组织部牵头,11名旗领导包联,31家单位协同推进。”达茂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兼旗直机关工委书记达古拉介绍说,“现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17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功落地28项覆盖农牧业、新能源、低空经济、文旅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项目,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矩阵,形成了‘引平台、引队伍、引人才’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达茂旗将持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交流会,确保合作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推行“订单式”人才培育计划,建设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拓展成果转化通道,推动更多高校、专家团队的科研成果在达茂旗转化落地。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孟婧美;通讯员:李小婵;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