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生 三十载杏坛坚守 三春秋风雨护航
2025-09-11

自1990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以来,杨润生已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作为昆都仑区第八中学的数学教师、班主任兼年级组长,他始终坚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教师以德行作灯,学生便会循着光前行。

杨润生辅导学生。

三年承诺重千钧

2022年秋季开学不久,班里一位学生引起了杨润生的注意。这个男孩来自白云鄂博矿区,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专门送他来市区求学,但却只能借住在亲戚家。某天下午放学,杨润生刚回到家,就接到了男孩妈妈焦急的电话:“杨老师,孩子还没到家,学校几点放学呀?”杨润生心里一紧,马上回复:“下午五点就已经放学了。”挂断电话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孩子的相关信息。半小时后,男孩妈妈又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杨老师,孩子回来了,他从学校走着回去的,说没敢打车,怕花钱。”

杨润生的心像被什么揪了一下。后来才了解到,男孩的爸爸在白云鄂博矿区上班,妈妈在包头打零工,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接送。孩子年纪小,还不会骑自行车,从学校到住处有近五公里的路程,往返打车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孩子妈妈,您放心,以后上下学,我来接送他。”杨润生当即说出这个决定。

这一送,就是三年。冬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杨润生每天提前半小时热车,怕他坐在车里冻着。有一次,杨润生重感冒、发着烧,妻子劝他歇一天,让其他老师帮忙照看下。但想到孩子可能会等在路口,杨润生还是吃了药准时出门。那天,男孩上车时,看着杨润生发红的眼眶,小声说:“杨老师,您不舒服,我可以自己走。”杨润生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男子汉说话要算数,杨老师答应你的事,就得做到。”

三年里,这辆车成了他们的“移动课堂”。给孩子讲数学题的思路,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孩子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冲到了前几名。初三毕业典礼时,孩子深深地向杨润生鞠了一躬,并说:“杨老师,这三年您接送我的路,我记一辈子。”

以班为家育桃李

作为班主任,杨润生常对学生说:“班级是个大家庭,咱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衬着往前走。”接送男孩的故事,也影响着整个班级的风气。

有学生发现杨润生每天接送男孩,主动提出“轮流帮男孩带早饭”;有家长知道后,提出接力接送的想法,让杨润生能有歇息的时间。运动会上,大家喊着“为杨老师争光”,拼尽全力拿下第一名。连续三年,杨润生的班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这些荣誉背后,是孩子们把“互助”“坚持”“担当”这些词,真正刻进了心里。

在数学课上,杨润生总是“借题发挥”: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他会说“就像咱们帮浩然找‘最近的路’,人与人的心近了,路再远也不怕”;算“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时,他让男孩算算“这三年杨老师一共开了多少公里”,当男孩算出“相当于绕包头市区跑了60圈”时,全班都安静了。杨润生说:“这就是最好的德育——不用讲大道理,用行动做例题,学生自然能读懂‘责任’和‘善意’的解题步骤。”

三十余载守初心

从教三十余载,杨润生带过的学生早已能坐满整座礼堂。他一直确信:教育从来不是批量生产“标准答案”,而是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作为年级组长,杨润生常常这样叮嘱年轻教师:“我们眼里,既要看得见分数,更要看得见人。”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带动年级组的同事们,把目光投向每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孩子:悄悄为家境困难的学生垫付资料费,耐心为经历家庭变故的孩子做心理疏导,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带调皮的男生去操场跑步,在并肩奔跑中聊人生、谈未来。

在杨润生看来,教育真正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

有人问他:“杨老师,您都快退休了,图啥呀?”杨润生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面锦旗,说:“‘春风化雨润桃李,师德如山铸栋梁’。你看,这就是咱们当老师的‘战利品’。”于他而言,包头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固然可喜,但真正支撑他走过三十多年的,是学生眼里的光,是家长的一句“把孩子交给您,我们放心。”如今,男孩已经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三十余载教书路,杨润生总能在学生需要时,做那个“撑伞的人”“引路的人”。对杨润生来说,“德育双馨”,就是把每个平凡的日子过成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把每段看似普通的路,走成照亮学生成长的“星光”。这条路,杨润生会一直走下去。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编辑:王玮琦;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d9b759d4e147482c8a9d6df5110a127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