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东河区聚川源水产养殖服务社迎来了南美白对虾的丰收季。一只只体态饱满、活蹦乱跳的鲜虾被捕捞上岸,不仅“跳”上了百姓的餐桌,更“跃”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
工人收网捕虾。
养殖服务社的工人们熟练地收网、分拣、装筐,一筐筐刚刚出水的南美白对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个头均匀,活力十足。
“今年我们引进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新技术,较适应本地的养殖环境,水质调控较好,病害也防得住,虾的长势比较好。”养殖服务社负责人宋云岭捧起一捧鲜虾,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是个丰收年,亩产比较可观,而且虾的品相好,根本不愁卖。”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但是其养殖过程对水质、温度、技术要求极高。今年,东河区农牧局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本地养殖的水产新品种、新技术,鼓励支持东河区聚川源水产养殖服务社养殖南美白对虾,该服务社在80余亩池塘中投放虾苗400万尾,总产量预计6万斤,为东河区“渔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养殖南美白对虾,不仅鼓了养殖户的“钱袋子”,更显著带动了当地就业。从养殖管理到捕捞运输,再到市场销售,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里,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正在分拣对虾的南海子村村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东河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专业技术和人才,推广产业化模式,并积极配套政策支持,成功破解了在内陆地区养殖海产品的技术瓶颈,让“海鲜”变成了地产的“湖鲜”。
东河区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成功,是我们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次有力实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区域渔业养殖潜力,进一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持续提升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全区渔业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让这份‘渔业经济’真正成为推动渔业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璐;通讯员:吴涛;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