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当一篇作文催热一方文旅
来源:包融媒   2025-03-31

binary_middle

当一篇作文催热一方文旅

□梁学东

春暖花始开,杭州一名初三女生笔尖流淌的文字,在数字洪流中激荡出意想不到的浪涌。求学在杭州、故乡在乌兰察布的张潇冉,她的寒假作文《旧轨还乡》从班级公众号出发,穿越社交媒体构建的层层壁垒,最终激发了千万人奔赴乌兰察布看景的愿望。这场始于900多字作文的文旅奇迹,不仅让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第一次如此强劲地在互联网传播,更在深层次揭示了内容经济时代文化传播的转向——当真诚叙事取代宏大宣传,当个体记忆激活集体乡愁,一篇作文便足以催热一方文旅。

在算法牵引注意力的时代,《旧轨还乡》的传播轨迹犹如一部精妙的破壁指南。文章最初蛰伏于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微信公众号,却在48小时内完成从家长群到央媒、从文字平台到短视频空间的裂变式迁徙。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恰与乌兰察布文旅部门往年的营销形成鲜明对照:当专业团队精心制作的宣传片仍在追求4K画质与航拍视角时,中学生笔下摇晃的绿皮车厢、列车外变换的风景,反而构成了更具穿透力的视觉符号。每个转发者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情感的放大器。那些被“爷爷忍不住买零食”“姥爷姥姥蜷缩床尾”等细节击中的都市人,纷纷在朋友圈分享,无形中成为了乌兰察布的“民间宣传大使”。

这场传播转向的鲜明特征,在于改变了传统文旅推广的叙事方法。过去,地方政府常用“历史厚重”“风景壮美”的宏大词汇构建地域形象,却在同质化竞争中陷入审美疲劳。张潇冉的作文却将乌兰察布解构为“魂牵梦萦的绿皮火车”“爷爷爱孙的亲昵举动”“车厢里亲切的方言”“姥爷姥姥蜷缩在床尾的关怀”——这些带着体温的微观叙事,恰恰填补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裂隙。当文旅局长们在会议室里争论宣传口号时,这个初三女孩用“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的个人体验,完成了对乌兰察布草原之城的诗意叙事。当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致信张潇冉,说你的作文让更多人看见了内蒙古人的温情,触摸到了乌兰察布的诗意,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强化了个人叙事在文旅推介中的传播效应。当乌兰察布文旅局顺势推出“《旧轨还乡》文学打卡景点、特产美食”,这看似是对热点流量的追逐,其实是文化传播迭代的最佳选择——当青少年用个人叙事展现地域风貌,文旅经济的密码就从资源禀赋转向情感共鸣。

文章走红后,乌兰察布旅游服务平台咨询骤增,游客明确表示“想体验文中描述的绿皮火车之旅”。这种从“观看风景”到“进入故事”的转变,预示着文旅经济不光看资源竞争、更要看叙事竞争。

这篇作文的价值超越文旅经济范畴。张潇冉用个人感受、生活细节,证明了真实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精修滤镜下的网红景点时,质朴的文字反而撕开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幕布。许多人在评论区写下“我也想写写家乡”的冲动,说明了情感的相通共鸣和传递感染,随之而来的众多个人叙事和情感表达必将展现百花齐放的地域形象和文旅特色。

张潇冉或许不曾想到,她作文里那列“魂牵梦萦的绿皮火车”,已然成为解码文旅经济的密钥: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真正的好故事不需要涡轮增压的传播引擎,只需在人心最柔软处埋下一粒种子。当万千这样的种子在数字原野上生根发芽,我们终将见证更多“一篇作文激活一座城”的奇迹,这不是流量的偶然托举,而是真诚叙事的必然结果。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