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踪,探寻大山深处的革命遗址
来源:包融媒 作者:叶永晟   2025-05-06



4月的一个清晨,一辆越野车驶向高速路口,后视镜中逐渐远去的城市轮廓,像褪色的旧胶片逐渐模糊。这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分队带着核查革命旧址的任务前往土右旗,深入大青山腹地探寻 “萨县抗日民主游击政府驻地”的坐标之谜,破解这个一直困扰大家的革命遗址位置难题。普查小分队由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带队,副馆长叶永晟、文保中心副主任邢燕燕、王晓玲一同前往。



一、盘山而上,步步皆是叩问


普查小分队一路乘车到达土右旗后,在当地文保中心和普查人员的带领下,沿着蜿蜒而上的盘山道驶入大青山腹地,寻找那个在烽火岁月中闪烁着熠熠光芒的革命遗址。初春的大山里一片萧瑟寒凉,山石嶙峋、树杈枝丫,交错纵横的沟壑里偶尔点缀着稀稀落落的村庄,低矮老旧的土砖房里时而有人影出没。为了找到一位了解情况的老乡,普查人员穿行在高低不平的砂石路上,接连走访了多个村庄,询问了多位年长的老乡,打听当年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在北留图村找到了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杨姓老乡。他自幼生长在大山里,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十分熟悉,也听说过一些大青山游击队的故事,他同意带路找寻萨县抗日游击民主政府驻地的位置。为了精准找到遗址点,大家决定顺着山谷行进,这样能够准确地识别路线走向和位置坐标。



二、断垣不语,遗迹现身


春天的大山里还保留着冬天的记忆,河道内碎石与冰面交织,普查人员在向导的指引下鱼贯穿行在山谷沟壑之间,呼呼的风声和沙沙的脚步声在普查队员的耳边回响,劲风在山谷间游动,雪白的冰碴泛着银光,普查人员累了就坐在山脚下的大石头上歇一歇,饿了吃一口随身带的面包。



经过近3个小时的徒步跋涉,带路的老乡抬手一指,前面就是你们要找的地方,一片开阔的区域展现在眼前,泛黄的草地上出现几段石砌的残墙房址,1米多高、碗口粗的木桩,用大号铁丝相连围出一片长方形的空地。大家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急忙走上前去细细查看。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两处坍塌房址和一个羊圈、一眼井。这里就是萨县抗日民主游击政府驻地,是游击队员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地方,也是他们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阵地。很难想象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游击队员是如何在大山深处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战的!大家踩着游击队员的足迹开始了认真的测绘登记工作。卷尺在残垣间游走,无人机盘旋如归巢的燕,照相机快门声记录着难忘的场景,沉睡的旧址被重新编码——经纬度、海拔高度、建筑形制、方向尺寸被一一记录,冰冷的数据在此刻一下子具象化了革命遗址的样子。 



三、归途满满,薪火相传


返程路已隐入苍茫,计步器显示的数字在14公里处定格,有人裤管被打湿,有人掌心被岩壁刻出血痕,回望渐隐的山影,文物普查不仅是丈量遗址,更是将散落的文明火种重新捧入民族记忆的灯盏。山风掠过,似有军号在时空深处回荡——八十年前青年用热血守护山河,八十年后普查队员以脚步丈量历史。这十四公里跋涉,是文物工作者对先辈最庄重的应答,只要还有一个坐标未明,他们永远在路上。当春雷惊破冻土时,这些用体温捂热的数据,终将在历史的年轮里长出新的春天。



(来源:包头博物馆)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图片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