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鹿城”的钟灵毓秀
来源:包融媒   2025-05-07



开篇寄语

地名,既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文化沉淀,记录历史变迁,传承人文印记,印刻乡土情怀,是一方地域特有的文化密码。自古以来,阴山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野,是汉蒙等各民族文化共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广阔疆域。它横亘包头这座城市,每一座峰峦都吟咏着兴繁荣枯,每一条沟谷都镌刻着时光记忆。为进一步展现包头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市民政局即日起在“地名文化 印象包头”专栏,推出“阴山褶皱里的十段光阴”自然地理篇。我们期待,以这一篇章为牵引,从山川河流里探寻“鹿城”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于地名中延续包头的山河锦绣、文化宝藏,持续挖掘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助力我市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阴山山脉


阴山山脉——横亘在北疆的一条雄浑壮阔的山脉,北麓连接着广袤无垠的蒙古高原,草原一望无际,滋养着北方游牧文明,南麓则地势平缓,孕育出享有 “塞外江南” 美誉的富饶的河套平原。它西起狼山、乌拉山,中经大青山、灰腾梁山,东至大马群山,南北宽 50 至 100 公里,平均海拔在 1500 至 2300 米之间,横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和巴彦淖尔四盟市,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有效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与风沙侵袭,也造就了阴山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

图片

     苍翠的阴山山脉

阴山之名,颇有来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地理观念上来看,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的日照规律、地理特征,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用于地名划分命名。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其南坡受阳光照射时间相对较长,北坡则长期处于背阴面,在一年中直接接受阳光照耀的时间较少,因此阴山实际是一座自带阴阳的山,黄河以北为“阳山”,黄河以南则为“阴山”,只是后来时移世易,随着黄河几经改道,阴山的名称代替“阳山”流传沿用至今。若从气候与环境影响来看,阴山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和风沙侵袭,冬季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阴山北坡气候寒冷且多风雪天气,环境较为阴冷,与山脉南侧相对温暖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取名“阴山”,也契合了 “阴” 字所表达的寒冷、阴暗的感觉。从文化寓意上讲,阴山地处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边缘地带,发生过无数次战争、贸易往来以及文化碰撞,有着各种瑰丽传说故事。命名“阴山”,也是在文化层面赋予了它一种神秘、深沉的寓意,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呼应。

图片

落日余晖中的阴山山脉

历史的长河中,阴山山脉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角逐、交流融合的重要舞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在阴山南麓修筑长城,设置云中郡以御外敌。司马迁《史记》有载,“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让阴山这个名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秦汉时期,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巩固中原王朝在阴山一带的防线。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名将也曾多次率军深入阴山以北,与匈奴展开激战,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传说事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在这一过程中,阴山地区成为各民族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大熔炉,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生动地描绘了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壮丽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大唐盛世,万邦来贺,四方朝贡,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阴山附近与突厥等部落会盟,阴山地区成为大唐帝国与北方诸族友好交往的纽带。此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赴西北边塞时所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生动展现了当时阴山地区作为军事前沿的重要战略地位。此后,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也都在阴山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阴山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图片阴山北麓的广袤草原  摄影/铁牧儿

阴山!阴山!这座自然与人文、历史交织的传奇脉络,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直抒胸臆,多少金戈铁马仍在耳畔回响,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从秦汉的烽火硝烟到唐宋的边塞风云,岁月流转,唯有巍巍阴山屹立不倒,默默将历史镌刻在山石之间,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传承。


• end •


(来源:包头民政)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图片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