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深一度|蒙浙粤共筑跨区域专利转化新生态
2025-07-24

内蒙古稀土资源丰富,浙江、广东创新优势显著。此次活动通过“北稀南融”模式,更好地促进了资源与技术的“双向奔赴”,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跨区域专利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7月23日,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现场。记者 宫伟恩 吴杰 摄


北稀南融 知链未来 

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包头市举行


7月23日,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包头市举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卢颖石在开幕式上致辞;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吴振清主持;中国稀土学会顾问专家张安文作主旨演讲。

活动中,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强市合作议定书》;蒙浙粤部分城市签订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联盟协议,参会企业和科研院所、银行机构签订专利技术合作、产学研合作、专利许可、专利质押融资合作协议等;与会人员参观了包头稀土研究院、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还发布了专利转化成果、举行了专利转化项目路演。 

此次活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北稀南融·知链未来”为主题,聚焦稀土、人工智能、煤化工等重点产业,搭建“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平台,推动“技术攻关—专利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高效协同,为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行动、促进跨区域专利技术转化和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副市长雷殿军,市政府秘书长汪占元,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蒙浙粤三地相关领导及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参加活动。(记者 赵遐)


“我们将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

——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侧记



大暑时节,包头大地一派忙碌景象。

7月23日,“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包头青山宾馆举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蒙浙粤三地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高校、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稀土、煤化工等领域企业代表,投资金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本次大会“北稀南融·知链未来”主题,聚焦跨区域专利技术转化和区域合作,以及推动稀土、人工智能、数据、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创新升级,共同看变化、谈成效、讲不足、话对策,助力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议以战略眼光推动稀土产业优化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其打造成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建议强化创投基金在招商引资中的资本纽带作用,为关键技术研发型、场景落地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建议加大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在投融资、场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

活动现场,与会人员纷纷盘点梳理当下稀土产业专利转化成果,共同研究未来工作重点,聚力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如何实现面向永磁电机、稀土合金等高端应用的跨区域专利转化?包头稀土产业该如何借势而兴?参会嘉宾畅所欲言、献智献策,“专利”“创新”“跨区域技术转化”等关键词一再被提及,在深入探讨将包头的稀土资源、浙江的制造技术、广东的运营经验强强联手的多维路径中,提出了一些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领域的新范式和思考。

“2024年包头稀土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同年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和第二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吸引浙江、广东的先进技术和资本,可推动稀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毛子坤说。

“我们将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推进更多稀土、化工等重点领域研发。”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曹洪杨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包头稀土龙头企业的合作。”

作为“世界稀土之都”,包头拥有全球38%的稀土储量,更肩负着建设全国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与全球领先稀土应用基地的国家使命。270家企业织就从采选冶炼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四类稀土新材料产能达到近30万吨,包头正全力冲刺实现从“世界级储量”到“世界级产业”的跨越。

资源的“厚度”要以专利转化的“深度”来丈量。近年来,包头在稀土领域下足硬功夫——累计授权专利超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近七成;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盘活36亿元资本,让“知产”实实在在变成“资产”;自治区首个区块链存证平台“包证链”上线,为创新成果装上“金钟罩”……包头市稀土产业“含金量”持续跃升。

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通过搭建“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平台,推动“技术攻关—专利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高效协同,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双向奔赴”,合理配置各地优势资源,实实在在激发创新潜力。

“联动浙江、广东就是打破地域界限,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长三角的先进技术与内蒙古的稀土战略资源深度融合,通过搭建专利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将助力我市加速引进转化先进地区的专利技术。”包头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银金鑫说。

一组组“升”动的数字,彰显了包头稀土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成效;一项项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合作签约,为与会各方注入信心;一句句务实诚恳的意见建议为我市稀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专利转化对接可实现内蒙古的‘资源清单’与浙江的‘技术清单’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为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新路径;也将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资本等,推动当地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促进技术路演、人才互访等机制形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三级调研员沈方英介绍,下一步,蒙浙两地将围绕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应用等高端领域,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以“浙蒙专利转化中心”为常设对接机构,定期发布双方技术需求清单、专利成果库,推动常态化合作。

“今天这个对接会开得非常成功,令人备受鼓舞。专利成果到企业实现转化,将为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附加值带来极大帮助。”内蒙古中天宏远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康平说,“眼下,我们迎来更好的机会。包头稀土产业将更有希望,更有竞争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记者 苗雨蔚


从电子回收到稀土永磁

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成果发布与路演点燃创新动能


7月23日,在青山宾馆举行的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迎来核心议程——专利转化成果发布与项目路演。参会相关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及服务机构代表齐聚,共促创新成果亮相与对接。

活动以热烈的专利转化成果发布环节开场。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祎发布《全国稀土产业运营情况报告》,为把握产业现状与趋势提供重要参考。随后,包头稀土高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武冬升发布全国稀土领域“双五星”专利。为畅通技术供需对接,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运营平台负责人王磊现场推介“蒙知汇”专利运营小程序。内蒙古科技大学资产学信息服务中心主任代学冬表示,“蒙知汇”是一个优秀的移动终端资产信息情报分析工具平台,覆盖资产“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流程并兼具信息发布功能,将有力提升学校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推动资产管理数字化升级。

在精彩纷呈的专利转化项目路演阶段,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顶尖科研团队与内蒙古本土创新力量同台竞技,展示前沿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金杨新博士带来“从电子废物中回收高价值金属的绿色S.M.A.R.T系统”项目,创新解决电子废弃物资源化难题。澳门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陈聪博士介绍了被誉为“新一代能源变革者”的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以低成本、高效率、可柔性化制备等优势突破传统光伏局限。

稀土及其应用成为路演焦点。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卢赐福阐述“机器人微特电机永磁材料制造技术”,满足高端机器人核心部件需求。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尹文宗重点推介其团队的稀土永磁科研成果与专利技术,为产业升级带来新契机。

创新亦赋能传统产业。包头师范学院刘保卫教授分享“数字赋能直饮水生产线优化管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智能监控与调控。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工程师周华杰带来“稀土纺织项目”,展示稀土元素赋予纺织品多功能特性,开辟纺织行业高附加值新赛道。路演压轴由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磁性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任少卿讲解“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开发应用”项目,致力于解决高丰度稀土资源利用挑战,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路演项目横跨电子废弃物回收、新能源、稀土材料、数字化升级及功能纺织等领域,集中展现了前沿科技成果潜力,彰显了蒙浙粤三地协同创新、共促专利转化的决心与成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活动搭建了高效对接桥梁,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注入了强劲动力。各方期待深化合作,共同谱写以知识产权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梁彦强


(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