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头琴的苍茫旋律掠过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当呼麦的雄浑共振回荡在罍街的烟火街巷,近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从包头出发,先后走进南京与合肥两座文化特质鲜明的历史名城。
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远征,不仅是对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六十年初心的致敬,更成为北疆文化与江淮文明对话交融的生动注脚。从草原毡房到都市街巷,这支诞生于1957年的文艺队伍,用最真挚的艺术表达,在岁月长河中开启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情对话。


现场气氛热烈。
乌兰牧骑的名字意为“红色的嫩芽”,这支诞生在内蒙古草原的文艺队伍,自成立之初便带着泥土的芬芳与信仰的温度。六十年前,队员们赶着勒勒车,背着简陋乐器,在零下30℃的寒冬或烈日炎炎的酷暑中,足迹遍布苏木嘎查、边防哨所,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文艺的温暖送到农牧民身边。
六十年后,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为主题,这支以包头市艺术剧院、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为核心的队伍踏上全国巡演之路,把草原的问候从北疆带到南方,完成了从“服务基层”到“文化传播”的使命延伸。
九月的金陵荷风送爽、生机盎然,南京站演出选址在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南京夫子庙。演出开篇的群舞《马背交响》以矫健舞姿打破地域隔阂,将观众带入辽阔北疆。作为巡演核心力量,包头市艺术剧院与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展现出“一专多能”的素养:既能演绎长调、马头琴等传统非遗,又能以现代表达适配都市舞台,完美诠释了乌兰牧骑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带着草原的风而来,更带着真诚的心而来,这种朴素的表达,恰恰是乌兰牧骑最动人的力量。”包头市艺术剧院歌舞团团长刘海说。
相较于南京夫子庙的庄重典雅,合肥站演出的烟火气全聚在罍街大观露天舞台。演出未启,附近居民便搬着小马扎早早占位。当《乌兰牧骑心向党》的旋律响起,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牵手互动,手机闪光灯组成的“星光海”与歌声交相辉映,小朋友们踮着脚尖模仿骑马动作,台上台下形成奇妙的情感共振。这种“无边界”的演出形式,正是对乌兰牧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传统的延续,也让北疆文化在市井烟火里扎下了根。
两场演出虽场景各异,却共同延续着乌兰牧骑的精神基因。没有华丽布景,没有复杂道具,演员们仅凭扎实的功底与真挚的情感,就让北疆文化变得可感、可触,更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初心,在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中愈发鲜明。


节目《亲亲的二人台》。
演出过程中,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非遗元素的集中呈现,构成了北疆文化最鲜明的底色。这些被称为“阿尔泰地区音乐活化石”的艺术形式,并非静态的文化展品,而是乌兰牧骑队员与观众进行精神对话的“活的语言”。
长调歌伴舞《敕勒歌》的演绎堪称经典。演员们以长调特有的“诺古拉”装饰音与舒展舞姿,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画卷转化为视听盛宴。那种跨越千年的苍茫感,让现场一位祖籍内蒙古、定居南京多年的观众靳璐热泪盈眶:“这歌声里有故乡的味道,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的草原。”
呼麦表演《大美北疆》则成为两场演出中最具“圈粉”力的节目。许多年轻观众此前仅在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中听过呼麦,现场体验时纷纷被其一人双声、模拟自然声响的原始生命力所打动,演出结束后围着演员追问发音技巧与文化渊源。这种“大众媒介引流+现场体验深化”的模式,为非遗文化“破圈”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重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在巡演中承担着情感纽带的角色。在合肥罍街的烟火气里,市民李灿看完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后特意来到后台,触摸马头琴的琴身感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马头琴,今天切身感受到了它,才真明白这声音里藏着草原的灵魂和牧人的日子。”
除了舞台表演,同步开展的非遗展示区更让文化交流变得立体可感。在合肥罍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婷带来的云头花纹样作品实力“圈粉”,这种象征吉祥的游牧文化纹样成为“爆款”;羊脂皂等非遗手工艺品前,家长们带着孩子驻足观看,听传承人讲述草原物产的利用智慧。而南京站的非遗互动区,也让长调演唱技巧教学、马头琴简易弹奏体验等内容,成了观众不愿错过的“课后延伸”。
这种“演出+展示”的组合模式,让北疆文化从听觉、视觉、触觉多维度渗透到观众认知中,实现了从“艺术欣赏”到“文化理解”的深化。


组合表演。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本质上是一部文化交融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基层慰问到如今的全国交流,这支队伍始终以艺术为桥,推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相知相亲。此次南京与合肥之行,更是将这种交融共生推向新的高度——在北疆文化与江南文化、江淮文明的双向碰撞中,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这种交融首先体现在节目编排的巧思中。巡演团队并未局限于单纯的民族艺术展示,而是精心挑选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站在草原望北京》等兼具地域特色与全国共鸣的作品。黄河作为连接内蒙古与江淮、江南地区的文化纽带,其奔流不息的意象通过歌声传递出“大河同源”的文化认同;《站在草原望北京》则以直白的情感表达,将草原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引发全场大合唱。创新编排的《同心共筑中国梦》更是直接将民族团结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美学体验,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智慧。
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则让文化交融变得更加鲜活具体。在南京,乌兰牧骑与南京民族乐团联袂演出了江南经典曲目《茉莉花》,草原长调与吴侬软语在旋律中相融;在合肥,当地市民主动分享巢湖的传说与罍街的烟火故事,这些即兴的文化互动成为演出之外的“隐形节目”。
包头市艺术剧院演员初菁华在合肥演出后深有感触:“合肥人民的热情让我们深受感染,演出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这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让文化交流摆脱了“猎奇式观看”的浅层模式,走向更深层次的心灵契合。

长调歌伴舞《敕勒歌》。
两场演出的落幕场景,生动诠释了文化交融的力量。在南京,全体演员与观众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旋律在文化场馆内久久回荡;在合肥,《鸿雁》的余音未了,观众自发挥舞手机闪光灯,与舞台上的演员形成星光呼应。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同一首歌、同一段旋律中找到了共同的情感支点,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终极意义所在。
此次巡演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为地域合作搭建了文化桥梁。作为演出承办方的包头,通过展示非遗文化、民族艺术,让南京与合肥市民对这座草原钢城有了全新认知。许多观众在演出后表示,原本以为包头只有工业,没想到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未来一定要去那里看看草原。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乌兰牧骑这支诞生于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把歌声唱给草原,把舞蹈献给祖国。而这场文化之旅留下的情感联结,也让“内蒙古欢迎您,包头欢迎您”的邀约,变得愈发真挚动人。
从草原到江南、江淮,从六十年前到今天,乌兰牧骑的脚步从未停歇。南京的秦淮河记住了马头琴的悠扬,合肥的罍街收纳了呼麦的雄浑,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远征,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乌兰牧骑队员们所说,他们的征程没有终点,只要群众需要,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就会继续前行,让北疆文化的种子在更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画卷愈发绚烂多彩。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图/记者:李颖剑 )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