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 | 以爱为盟 点亮璀璨星空
来源:包融媒   2025-05-14

清晨7时,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包头市社会福利院的操场时,康复治疗师杨瑞雪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轻轻推开“星辰班”的房门,几个孤独症孩子正安静地坐在晨光中。相似的场景,在这座拥有70余年历史的福利院里日复一日地上演,见证着一个个生命的蜕变与成长。

1950年建院至今,包头市社会福利院累计照料了8000余名“三无人员”和社会救济对象。如今,这里生活着200余名供养人员,其中100多名是孤残儿童。从最初的基本生活照料,到如今形成“三院一校”(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精神卫生福利院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这座福利院的发展轨迹,折射出社会福利事业的进步与变革。


特殊教育学校课堂

特殊教育学校课堂


“破冰

2014年,一块崭新的牌子挂上了福利院的大门——包头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专门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教学。

“传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些孩子的特殊需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温伟告诉记者,“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份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IEP)。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障碍类型、程度和个性特点,开设了9个培智班、3个幼儿班、1个孤独症示范班和2个走读班,形成了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

在“萌初班”的教室里,一名5岁的脑瘫患儿正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握笔。他的动作笨拙却认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很简单的动作,他可能需要练习上千次。”班主任孙涵说。墙上贴着孩子们的作品——歪歪扭扭的线条,色彩斑斓的涂鸦,每一幅都是他们努力的见证。

特教康复部主任沈广超带记者参观了学生们的劳动技能课——十几名大龄学生正在学习茶艺、烘焙和手工编织。“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生活,更要教会他们生存。”沈广超说。福利院已有23名学生通过培训掌握了基本职业技能。


“奇迹


手工活动室

手工活动室


在福利院三楼的尽头,有一间特别的教室——“星辰班”。这里是内蒙古首个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示范班级。

9时,一名8岁的孤独症患儿正在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专注地练习冲泡奶茶,动作虽然缓慢却有条不紊。“一年前,他还不会与人目光对视。”老师李杨告诉记者,“星辰班”采用的是“3+1+N”融合课程模式,即3名老师,1堂课,再加上多个个性化发展课程。

教室里,专业的VB-MAPP评估系统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进步。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照片和成长档案,记录着他们从刚入学到现在的点滴变化“亮亮刚来时完全不听指令,现在能主动表达需求了;乐乐从不会自己吃饭到现在可以帮忙摆餐具……”李杨如数家珍。

今年,“星辰班”的经验正在被推广,包头市社会福利院的孤独症教育模式被纳入《包头市幼儿园招生工作指导意见》,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班级规模扩大一倍。


“突破”

在康复中心的走廊上,悬挂着孩子们的治疗前后对比照片。其中一张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原本蜷缩在轮椅里的脑瘫患儿,现在可以扶着栏杆站立了。

“这是小端,他来的时候医生曾判断他永远站不起来。”康复主任沈广超指着照片说。福利院康复基地设有34间功能室,配备70多件国际先进的康复设备,每天有70多名各类残障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日均康复治疗达200人次。

在PT(物理治疗)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训练的一名脑瘫患儿。悬吊系统将她的身体部分托起,康复师耐心地引导她做下肢运动。“这套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配合我们自主研发的中医推拿手法,效果提升了30%。”沈广超介绍。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开发了特色课程:对严重肢体障碍儿童进行PT、OT(作业治疗)和悬吊训练;对孤独症和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开展引导式教育和多感官训练;对言语发育迟缓儿童则采用“RPRAP”言语矫正法。

“最让我们自豪的是康复显效率达到100%。”温伟说。这意味着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获得明显改善。过去三年,已有17名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后转入普通学校就读。


“桥梁”

平平是福利院的“小明星”,他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斩获7金2银,在2018年全国残疾人轮椅马拉松迷你赛中获得第二名。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的浇灌。

平平的成长轨迹是福利院教育成果的缩影。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能力的孩子,福利院构建了阶梯式培养体系:学龄前儿童在“萌初班”“茁悦班”“蓓乐班”接受早期干预;学龄儿童根据能力分别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大龄学生则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在福利院里生活得好,更要为他们融入社会作好准备。”院长温伟说。为此,福利院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目前已帮助28名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每个月,福利院老师都会到这些学校回访,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帮扶方案。

社会实践是另一个重要环节。福利院在院内开辟了“试验田”,让孩子们学习种植;定期组织参观博物馆、湿地公园;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去年重阳节,我们的孩子去敬老院表演节目,老人们感动得直流泪。”温伟回忆道。


“坚守”

在福利院工作了22年的护理员赵阿姨,手机里存满了孩子们的照片。“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离开,既欣慰又不舍。”她说。像赵阿姨这样的“福利院妈妈”还有很多,她们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师资队伍建设是福利院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福利院与深圳、上海等地的专业机构建立培训合作,累计派出37名教师参加进修。同时,通过绩效激励、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最大的挑战是人才流失。”温伟坦言。特殊教育和康复工作需要极大的爱心和耐心,但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不高。为此,福利院正在争取政策支持,希望能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

福利院的影响正在向更广的范围辐射。作为石拐区融合教育康复指导中心,这里为周边学校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向社区贫困家庭残障儿童开放免费康复服务;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家长。

2024年,福利院启动了“社区融合计划”,组织院内儿童与普通学校学生开展联谊活动。“我们要打破围墙,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温伟说。

在康复中心的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星星,只是有些星星的光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被看见”。这句话或许正是包头市社会福利院70余年坚守的最好诠释。

傍晚时分,福利院的操场上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几个孩子正在志愿者的陪伴下玩游戏,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机会。”温伟望着窗外的孩子们说:“随着《“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实施,福利院正在规划新的发展蓝图:扩建康复中心、提升特教水平、深化社区融合……”

在这条守护之路上,市社会福利院已经走过了70余年。未来,这里将继续用专业和爱心,为孤残儿童点亮希望的星空,让每一个特殊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正如一位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的老教师所说:“我们不是在照顾弱者,而是在培育可能。”


【短评】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用70余年的坚守,书写了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生动答卷。从基础生活照料到“三院一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从特殊教育的艰难破冰到康复医学的显著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彰显着对孤残儿童的深切关怀与专业担当。

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创新的康复模式、阶梯式培养体系,让原本被认为“不可能”的生命绽放光彩,康复显效率100%、多名儿童转入普通学校等成果,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爱的滋养下,散发出独特光芒,也见证了专业力量与人性温度的有效融合。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编辑:张玮;校对: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张玮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