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 为村民办起摄影展
来源:包融媒   2025-07-26

初夏的土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麦田如绿色绸缎铺展在地平线。老榆树下的石桌旁,村民们围着公示栏里的新照片唠家常。“这是我们家,这个是我,这个是吕书记!”70岁的刘明晓大爷指着照片上的身影笑出了皱纹。

这些定格时光的影像,串联起北疆村落的蜕变,驻村第一书记翟飞龙用镜头记录乡村发展,留下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瞬间。


1(5150220)-20250725102225


“看”见乡土生活

2024年底,驻村第一书记翟飞龙初到苗六泉村时,面对的是村民的警惕与疏离。村党支部迅速为这位年轻书记指明方向——走近村民,先要看见他们的生活。

于是,翟飞龙化身“移动摄像头”,穿梭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记录下柴火垛的纹理、酸菜坛的光泽,更用心标注了“王永毅五保户需定期送药”“刘树林之子待业”等100多个民生细节。三个月内,他走访了127户村民,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相机成了连接干群关系的坚固桥梁。

村民刘树林回忆起初次见面的场景:“第一次见书记,我们家正在腌酸菜,他蹲在我家专注地拍酸菜坛子,说‘这坛酸菜能上电视了’,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娃娃挺实在,也挺幽默,一下子就对他有了好感。”

当镜头聚焦灶台的烟火气,村民们渐渐放下了戒备,开始主动向这位“会拍照的书记”倾诉生活中的需求和困难。

夏季农闲时,村委会宣传栏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摄影馆”。一场名为“留住美好瞬间”的展览吸引了全村老少的目光。200多幅照片里,有80岁老叟打盹时的悠闲瞬间,有孩童在图书角读书时的专注神情,更有村民们在流转土地签约仪式上洋溢的笑容。79岁的李美丽看着自己的照片笑着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知道自己笑起来这么好看。”

这场由党支部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更是一次情感共鸣的深度建构。当村民在影像中看见被忽视的生活之美,被镜头聚焦的尊严感与对村庄的认同感悄然生长。苗六泉村党支部书记吕宝禄说:“展览后,村民在小翟书记的带领下组建了‘村史影像小组’,开始用手机记录农作物长势、村民节庆活动等场景。如今,大家对村庄的发展更加关心,村庄的凝聚力在光影交织中愈发牢固。”


记录乡村新貌

在翟飞龙的民生台账里,左侧是2023年坑洼的土路,右侧是中化农业的蓝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对比鲜明的照片,不仅是苗六泉村发展的见证,更是党支部带领村民奋斗的生动成果。

翟飞龙拍摄的大型农机工作照、村里漏水的管道、村东头昏暗的村道等照片,为党支部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村口路灯从“照片里的黑暗”到“实景中的光明”,只用了7天时间。这背后离不开党支部高效的组织协调和资源调配能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村企合作的“影像论证”。翟飞龙拍摄的苗六泉村原始灌溉系统照片,真实呈现出其缺陷。该照片为中化农业与农牧业局沟通洽谈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落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化农业苗六泉示范农场主管王瑞军说:“我们流转的苗六泉村7568亩土地都需要用这条横穿315省道的渠进行灌溉,要多绕行近3公里,还必须得用拖车加压,每天需要4000多元费用。现在在苗六泉村党支部和农牧业局的支持下,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落地修了新渠,我们一天只需要二三百元的费用就能完成灌溉,大大降低了我们企业的成本。”

如今,智能喷灌系统划出银色弧线,486名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吕宝禄指着无人机镜头下的绿色矩阵感慨地说:“我们这儿以前都是盐碱地,种什么也长不起来。现在流转出去,企业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每年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党支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有力证明。

“镜头要对准泥土,更要对准人心。我拍的不是风景,是村民眼里的希望。等秋天再看,这些照片里的高粱地,都会变成金灿灿的‘振兴实景’。”看着村民们幸福的笑容,翟飞龙满怀信心地说道。

如今的苗六泉村,公示栏前看照片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指着影像里的新大棚、新路灯,热烈地讨论着这一季哪亩田的长势更好。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这片土地正在镜头的记录下,在北疆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当光影化作实景,苗六泉村的明天必将如秋收的高粱地般铺满沉甸甸的金黄。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岳宇乐;编辑:尤允庆;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责任编辑: 尤允庆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