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响喜桂图”石拐区首届社区歌手大赛上,居民们纷纷登台献艺,歌唱幸福生活。记者 李强 摄
“美好生活,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董明珠“以高品质产品护航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包头这座宜居之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完美契合。
近年来,包头把民生实事办得愈发暖心,让百姓生活从“住有所居”向“居有所乐”跃升,平平淡淡的小确幸,飞到了万家烟火里,映出无数包头人的“美好生活”。
“夹心房”居民开心地在新居过年 记者 李强 摄
当青山区自由路街道的刘阿姨推开单元门,她的“品质生活半径”已然清晰可触,智慧药房24小时亮灯守护,AI健康管家让老人实现对着电视屏幕语音问诊。如果家中没人做饭,还想吃到低油低糖的美食,只需步行到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刷脸领取6元营养套餐。想要健身、学习、休闲、交友,同样在15分钟内便可抵达目的地。
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维。记者了解到,如此方便的“半径美好”,源于包头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个“圈”指的是以居民小区为中心,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社区商圈。截至2024年,包头已打造的10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火热“出圈”,直接服务社区居民近百万人。在“圈”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在“圈”里,衣食住行健“五样俱全”,“圈”出的便捷、舒适和安稳,最抚凡人心。
2024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入学这天,一年级新生对着镜头开心地展示老师精心准备的“学习礼包”。记者 李强 摄
在全国医疗发展版图中,如今的包头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强势崛起。2025年3月18日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成为包头市医疗发展征程中一座耀眼丰碑。此次考核,包头13家医院参评,6家医院晋位升级,11家医院达到“B”级及以上,其中,市第六医院更是从“C”级一举跃升至“A”级,跻身全国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第一方阵。“国考”的优异成绩,不仅是对包头医疗实力的高度认可,更将开启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质量跨越式提升的大门,让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均衡的优质医疗资源,从实施意见的纸面跃出,成为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的心头大事。去大医院看病,挂号、排队、检查,一趟下来身心俱疲;要是碰上疑难杂症,还得跨省奔波。针对此情况,包头直击这些痛点,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明确各医院功能定位,让老百姓看病有望实现“对症入院”“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
医疗是民生之需,只有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才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安心、更幸福。而包头的成果,也让健康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
舞出好日子 通讯员 袁稷 摄
无须远行,在家门口便可尽揽优质岗位。如此贴心的就业服务,正是包头美好生活的本色。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我市兜牢就业民生底线,以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为切入点,通过打造示范性基层就业服务网点,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链条,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近就业、快就业、稳就业,持续擦亮“就业包头”服务品牌,为民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以“市级统筹、区县落实、街道执行、社区延伸”为框架,搭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社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优化升级2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夯实“15分钟就业服务圈”,彻底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海专家到我市义诊 记者 岳宇乐 摄
在工业园区、高校、行业协会等场景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就业服务站,将就业服务覆盖至需求源头和人才聚集地,打造“小而专、快而准、深而实”的就业服务网络,成为现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商圈、工会驿站、零工市场等场所延伸公共就业服务,将就业服务嵌入生活场景和非传统就业场景,形成“便捷可达、功能集成、高效响应”的微型服务节点,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在包头,高品质生活不仅仅在展厅橱窗里,更在社区食堂升腾的热气中,在家庭医生叩响的门铃声中,在技能培训迸溅的焊花里。当这座曾以钢铁为荣的城市,将“品质”锻造成民生福祉的度量衡,便完成了最动人的转型,从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升华为呵护千万生命的“温暖港湾”。在这里,每个被精心守护的生活细节,都是塞北大地最硬核的“品质宣言”,更是人间烟火中,美好生活品质、美好生活底色的最好体现。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硕;编辑:郝晨莺;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