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
来源:包融媒   2025-05-28



5月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8万立方米的“水下宫殿”:重新定义海洋养殖空间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与一般的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是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的重要来源。

智慧中枢:打造智能化“渔旅”融合海上渔场

“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有了一双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能够让她自由遨游于湾区海洋。

“湾区伶仃”号搭载了高精度的GPS、北斗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时报告航行水域的位置,为养殖人员作提醒。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 黄红宇:

在“游弋”的模式下,“湾区伶仃”号能够依据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情况,通过驱动螺旋桨运转,灵活调整航速、航向,精准找到适合养殖鱼群生长的水域。

“湾区伶仃”号还在各个养殖舱室内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和自动喂食系统,当局部海域水温异常或水质污染,“湾区伶仃”号可自动升高养殖舱室,减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确保养殖鱼群安全质优。

在静态养殖期间,“湾区伶仃”号还具备海上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服务。

“蚂蚁托大象”丝滑横移,看“湾区伶仃”号如何移动下水

“湾区伶仃”号船舶主体结构合拢完成后,“湾区伶仃”号将下水检验船舶的基本性能,并在水面上完成交付前最后的涂装和试验阶段。如此庞大的船体如何平稳移至水上呢?

船舶主体建设到可以下水的状态后,整体重量超过一万吨。从船台到斜船架的距离有80米。由于大船本身重量很大,且未装载轮胎等移动系统,因此,要将它从船台转移到斜船架上,就需要使用移船小车。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养殖工船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告诉总台记者,这次移动这艘船用了81台移船小车,它们被分成了19列,均匀分布在船底,稳稳地将船托起,324个轮子同时转动,像“蚂蚁托大象”一样,将船稳稳平移到了斜船架上方。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图片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