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晨光|身上经常这里痛、那里疼?千万别硬扛!科学止痛记住这几点
2025-10-21

头痛、喉咙痛、关节痛……谁还没被“痛”困扰过呢?很多人总觉得,“痛”是病的“附属品”,病好了痛就没了;或是认为“年纪大了,浑身痛很正常,忍忍就过去了”。但这种“忍痛行为”往往让我们忽视了疼痛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

10月20日是“世界镇痛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推出的“镇痛周科普”特别节目,呼吁大家重视疼痛管理,学会科学应对疼痛。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不能“硬扛”

疼痛一般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教授介绍,急性疼痛往往存在疾病基础,比如心绞痛、胆结石、阑尾炎等,原发疾病控制好后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慢性疼痛则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比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身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需要进行长期的专门性治疗与管理。

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疼痛问题值得重视。

尤其是慢性疼痛,绝不是简单地“忍一忍就过去”。中国航空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王永教授提醒,疼痛不仅带来痛苦,更有诸多“副作用”,影响身心健康。比如:

长期疼痛会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率增快。

疼痛会严重影响睡眠,而失眠又会反过来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疼痛刺激会在大脑中形成“疼痛记忆”,可能导致部分慢性疼痛患者终生受其困扰。

慢性疼痛与抑郁高度相关,例如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抑郁率非常高。

疼痛会严重损害日常活动能力。比如因腿部疼痛而无法正常行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疼痛科主任张金华教授提醒,对于急性疼痛我们要积极处理,避免转变为慢性疼痛,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对于慢性疼痛,也要及早进行疼痛管理,以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整体身体功能。


科学用药是疼痛管理的基础

药物是疼痛管理的基石,是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方法。王永教授介绍,镇痛药物是常用的一大类药物,主要可分为解热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和离子通道调节剂三大类。此外,某些抗抑郁药也用于镇痛。

解热镇痛药:包含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阿片类药物:强效镇痛药,包含吗啡、氢吗啡酮、羟考酮和芬太尼等。

离子通道调节剂:包含钠离子通道调节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除了精准科学用药外,张金华教授介绍,疼痛管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通过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疗法、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以及心理干预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等多种手段,可以更好地减轻疼痛。


轻中度疼痛,

记住这份科学用药指南

日常生活中,面临轻中度疼痛时,该如何科学使用镇痛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崔向丽教授介绍,治疗轻中度疼痛的常用的有2类药:“对乙酰氨基酚”与“非甾体抗炎药”。

1.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优点是对胃肠道刺激较小。

2.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通过抑制外周组织的环氧化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效。优点是兼具抗炎、镇痛和退热效果。

那这两类镇痛药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的适用人群更广,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老年人,阿司匹林哮喘或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需要抗炎的疼痛,如痛经、牙痛、关节痛及术后疼痛的人,则建议优先考虑非甾体抗炎药。需要注意的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短期使用。

另外,镇痛药还有不同的剂型分类,如口服制剂(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等)、注射剂、外用制剂(乳膏、凝胶、贴剂等)及栓剂等,选择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其中,片剂与胶囊可根据起效速度分为速释剂型与缓释剂型。速释制剂能快速缓解疼痛,但药效持续时间较短;而缓释制剂则能平稳持久地发挥镇痛效果。此外,还有“速释+缓释”剂型。

在使用镇痛药时,应严格遵守用药说明书。李水清教授提醒,避免超量服用或同时服用多种镇痛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效果存在“封顶效应”,增加剂量并不会提升疗效,反而会显著增加副作用风险。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catch_67ef19a391a0b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