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包头“凌”蛇献瑞开河有喜春季旅游季火热启幕。自去年3月首次举办开河观凌周,11月推出冬季观凌周以来,包头这场精心谋划的“黄河之约”,已从破冰之举发展成为现象级文旅IP。
如今,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只是黄河边的自然美景与民俗文化,还有一个个丰富鲜活的商业场景。它们如同解冻的黄河,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观景台”到“体验场”
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绝不能停留在走走看看,必须把产业思维贯穿始终。
3月14日,包头春季黄河观凌周启动前一天,包头市委书记丁绣峰来此调研,他说,要在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匹配相关业态上下更大功夫,增加新看点、新亮点,不断提升游客的文旅体验。
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包头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美景美食、文创产品、游玩项目、互动体验……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包头黄河景区的业态愈发丰富。从香气缭绕的肥肠鱼火锅,到能欣赏河景的民宿房间,看似平常的生意背后,是对“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精心设计。游客排起的长队,不仅衡量着消费热情的程度,更丈量着产业布局的深度。
当厨王争霸的灶火点燃竞技激情,当艺术品拍卖的槌声激荡起文化的涟漪,一个个传统文旅场景被注入现代商业基因,实现了从“观景台”到“体验场”的质变。这种以业态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实践,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旅领域的生动体现。
不只是借船出海
市场化运作的智慧,在“天下黄河第一村”的蜕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黄河第一村”的前身画匠营子,是一个破败的空心村。2023年起,包头市委、市政府在画匠营子依托现有景观,打造综合性文旅项目“天下黄河第一村”,画匠营子迎来命运的转折。
2024年10月,“天下黄河第一村”项目引入创造过中国乡村旅游传奇的陕西袁家村文旅集团,景区策划运营进入新阶段。
去年冬季观凌周期间,这里吸引了大量游客。壮美的黄河流凌、古色古香的街巷和良好的游玩体验,让“天下黄河第一村”声名远扬。现在回看,包头引进袁家村文旅集团进行专业运营,并非简单的“借船出海”,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资源禀赋。
双翼侠看到包头市融媒体中心的报道,“天下黄河第一村”运营以来,已形成特色小吃、非遗民俗体验、精品民宿、休闲餐饮、农产品展销等多种新业态,入驻店铺近百家。
从乘坦克观黄河的硬核体验,到侠女游春的文化穿越;从特色美食油糕圐圙,到街角的咖啡店,在“天下黄河第一村”的混搭风中,是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探索与精准对接。
这些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延长了他们的停留时间,有效带动了消费,为景区保持人气和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珍珠正成为项链
珍珠需要串联才能成为项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包头黄河边的一个个景点正串珠成链、连线成片。
从“天下黄河第一村”、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到黄河谣文化旅游园、黄河风情园等,在黄河观凌周品牌的带动下,黄河景区已成为集自然美景、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这种“组团式”发展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放大了黄河文化IP的集聚效应,使“过路客”变成“过夜客”,“观光游”升级为“深度游”。而包头地标和著名景点的集章打卡创意,更是渗透着区域文旅资源共同发展的系统观念,让游客在盖章打卡的过程中,对这座城市产生更多期待、更多交集和更多记忆。
从“流量”到“留量”,包头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当文化底蕴与产业思维相遇,当自然资源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沉睡的文旅资源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双翼侠;一读:黄韵;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