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2025年4月8日 5版
深读 | “链”上发力
绘就产才融合新蓝图
日前,随着晋豫黑吉辽春招小分队专项任务圆满收官,包头市春季校园赴外招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累计接收意向简历1809份,包括博士42人、硕士722人、本科1045人,形成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
在区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才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已成为决定城市发展高度与速度的关键因素。2025年,包头市积极探索招才引智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深入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充分展现出产才融合对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关键作用。
今年春季,我市精心绘制“包头市产业引才地图”,梳理了13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我市重点产业链高校人才需求清单、我市25项科创项目需求清单。春招期间,各招引小队肩负使命,携全市26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5100余个岗位需求,分别赴黑吉辽、晋鲁豫、陕甘青、京津冀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参加招才引智活动。
3月8日—10日,2025年春季赴外引才正式拉开序幕,包头市组团与包钢、包医一附院和九原区等2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地区,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开展“包揽人才 头等大事”春季校园招才引智暨高校科研成果对接转化活动。招聘现场气氛热烈,前来咨询和投递简历的学生络绎不绝。各企事业单位招聘负责人及“招才引智党员先锋岗”小分队工作人员耐心为学生们介绍企业概况、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内容,并与学生们进行深入交流。
基于这样的战略布局,3月25日,春招晋豫黑吉辽小分队抵达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等学科实力强劲,与包头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新能源、医疗健康产业高度契合。招聘现场气氛热烈,当日接收意向简历225份,涵盖硕博研究生96人、本科129人,涉及核能工程、机械设计、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
此次赴外引才,包头市开创性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重点工作。向黑吉辽等地高校精准推介25项科创项目需求,涵盖新能源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工艺优化、医学技术创新应用等前沿方向。在新能源材料研发方面,包头相关企业面临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难题,通过与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相关科研力量携手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随着春招晋豫黑吉辽小分队专项任务圆满收官,包头市春季校园赴外招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累计接收意向简历1809份,包括博士42人、硕士722人、本科1045人,形成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高层次人才带来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引领产业创新方向。在科研成果对接方面,成功获取967项科研成果目录,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智能制造领域,借助高校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包头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监控和调整,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些成果有力证明,产才融合能够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是我市对产业规律、创新规律、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产业更好激发创新,人才更好驱动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将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包头市将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才融合,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产才融合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催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包头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抢占先机。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摄影:陈静)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