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寒燕。
文化场馆内人流涌动,商圈中庭上演诗词雅集,乡村广场变身文化舞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假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市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等内容为主题,举办了39场公共文化活动,惠及群众超4.28万人次。
射柳体验活动。
文化春潮涌馆舍
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4月4日至4月6日,全市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共接待市民游客36399人次,线上线下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广大群众尽享春日美好生活。
“了解一座城市要先从博物馆开始,所以我们一家这次来包头旅行的第一站就是从包头博物馆开始的,想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包头的过去和现在。今天来了之后觉得活动非常丰富,感受到了包头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来自河北的游客王莺楠说。清明小长假期间,包头博物馆策划推出了“我们的节日——清明寄思·春满包博”主题系列社教活动。三天34场活动,通过绘纸鸢、射柳、捏寒燕等传统民俗体验,带领市民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绘制纸鸢。
“我觉得又有意义又好玩,收获满满。”吕盛妍小朋友手拿画笔和姐姐在纸鸢上绘下奇思妙想。4月4日上午,包头博物馆互动区内欢声不断。十余组家庭正专注地在素白纸鸢上描绘图案,有的勾勒出江南烟雨,有的彩绘卡通笑脸,大家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亲手绘制在纸鸢上。“在公众号上看到活动预告,就带着孩子来参与一下,绘制纸鸢既能寄托哀思,也能让孩子理解清明传统。”市民郎永玲边指导儿子创作边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孩子们手中。
此外,在互动体验区,参与者不仅可以绘制属于自己的个性纸鸢,还可以亲手捏制象征春归的寒燕面塑,通过射柳游戏了解古代“百步穿杨”的军事传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比拼文物拼图速度,还可以挑选心仪的干花,精心布局,将春天的色彩与清明的情思一同融入团扇之中。包头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讲解员孙桐宇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市民游客既能感受踏青游春的节日氛围,也能在互动中深化对清明文化内涵的理解。
参观包头博物馆近现代史展厅。
“选择带孩子来博物馆度过小长假,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借助这些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想参观近代史展厅,在这个节日中用我们的方式纪念前辈。”刘宬劭小朋友的家长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包头博物馆清明节专项公益讲解每日10:00、15:00准时开场,讲解员会为大家讲述包头作为“西北巨埠”的近现代风云变幻,通过那些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英烈事迹带领观众们深刻体悟清明所蕴含的缅怀与追思。
据悉,包头博物馆本次清明系列活动,除了线下部分,还推出了线上延伸活动。包含“博物知清明·诗词连连看”、线上云观展——“清明祭英烈·英雄不朽的光辉”“志愿包博——二十四节气 清明”等内容,为观众讲述包头地区的革命历史,普及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忆古——文物启智大比拼活动。
文化春雨润基层
4月4日,“歌游内蒙古 魅力昆都仑”“春和景明忆先贤 诗韵悠长颂传承”清明朗诵会在苏宁广场成功举办。活动以诗词为媒、以声传情,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文脉,感悟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朗诵会以经典诗篇《清明》作为开篇序曲,朗诵者以深沉的语调,将观众带入对先贤的无限追思之中。随后,少儿朗诵团带来朗诵《行走在诗词的春天里》,从“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清新活泼,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迈奔放,孩子们用童声展示诗词的意境,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交融。随着活动的推进,气氛愈发热烈。《黄河颂》《少年中国说》等篇章轮番上演,少年们以激昂铿锵的声音,喊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壮志豪情,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活动在全体朗诵者齐声朗诵“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昂氛围中圆满落幕。
朗诵会现场。
“我特地选了这个故事,它让我很感动,所以想在舞台上分享给更多人。”三年级的王圣予朗诵了红军寒冬中前行的温暖故事。她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除了精彩的朗诵表演,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非遗展区,集中展示了泥塑、团扇非遗作品及文创产品,让观众感受清明习俗的深厚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期间,我们联合社会力量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诗词朗诵、非遗文创展示、摄影展览以及机车派对等,旨在切实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昆区文化馆馆长王敏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充分发挥包头市星级群众文艺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周末、五一、端午等重要节日期间,持续深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广大市民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清明文化的沁润不仅绽放在城市商圈,更随着春风漫向阡陌乡野。在景区与村落之间,一场场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化盛宴也悄然上演。
4月5日,九原区田禾采摘园内热闹非凡,“绵长悠‘九’·‘原’味乡村”春季村晚示范活动以“村歌村村唱”为核心,将民俗表演、田园采摘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本土文艺团队与村民共同演绎的节目,展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众多市民游客在乡间体验“采摘+民俗”的文旅融合新模式,感受着“原味乡村”的春日魅力。次日,黄河岸畔又传来阵阵歌声,市文化馆联动日盛世豪演艺团队,在粼粼春水边搭起露天舞台,歌舞、曲艺等节目依次上演,市民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领略黄河春水的壮阔。
当传统节日邂逅现代创意,从博物馆到商业综合体,从田间地头的原生态演绎到母亲河畔的山水舞台,一场场文化活动正在让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下沉惠民”的双向奔赴成为现实,公共文化服务也正突破场馆边界,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长卷。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岳宇乐)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