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贺怡欣 邓雅鑫
记者/邓雅鑫 李春燕 曹瑾
海报制作/高轩 制图/张春霞
在时光的长河中,母爱如蜿蜒的河流,以不同的姿态滋养生命的原野。这个母亲节,我们走近五位母亲——“国家的孩子”李焱飙,讲述大爱无疆的传奇;福利院“妈妈”侯梦婕,以点滴温暖缝合命运的裂痕;将三个孩子送往名校的庄冬梅,诠释“教育是彼此照亮”的智慧;初为人母的幼师,在琐碎中拥抱迟来的圆满;还有无数平凡母亲,用烟火日常编织温柔的铠甲。她们的故事或宏大或细微,却同样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我们以倾听为舟,溯流而上,在母爱的叙说中,触摸那些岁月里的深情。


我是“国家的孩子”李焱飙,在这个母亲节,我将随女儿迁往新的城市。站在人生第六十个年头回望,我家三代女性的命运轨迹,恰似一条蜿蜒的河流,与祖国母亲的脉搏同频共振,交织成一部鲜活的时代发展史。
我的养母生于解放前,作为家中独女,8岁便被送去当童养媳。直到新中国成立,她才从旧社会的枷锁中挣脱,重获“女儿”的身份。尽管以优异成绩完成小学学业,却因家境贫寒,只能放弃升学,进入速成师范。这段求学的遗憾,反而化作她育人的执着。在三尺讲台上,她培养出龙梅、玉荣等优秀学生,更将无私的母爱给了我——一个来自上海的孤儿。
1963年,我出生在遭受自然灾害的上海,成为众多弃婴之一。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从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踏上北行列车,跨越千里来到内蒙古草原。在这里,我被草原额吉收养,既感受着养母的温情,也沐浴着祖国母亲的庇护。从孤儿到大学生,从受助者到讲述者,如今退休的我,总爱在公益课堂上分享“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那段跨越血缘与地域的大爱传奇。
我的女儿1990年出生于达茂旗,从草原小镇到上海名校,再到如今理想的工作岗位,她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新时代青年的无限可能。
我常想,我们家三代女性的故事,何尝不是中国发展的微观注脚?养母挣脱旧社会的桎梏,在新中国重获新生;我在国家的羽翼下走出困境,成长为时代的见证者;女儿则在繁荣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实现理想。这一路,从上海保育院的医生阿姨,到迁徙途中的保育员额吉,再到无数给予我温暖的“母亲”,是她们共同托举起我的人生。而最坚实的依靠,始终是祖国母亲。值此母亲节,我想对所有母亲道一声感谢,因为您的强大,才让千万个“我”的故事,都成为希望与爱的传奇。

我是庄冬梅,内蒙古园丁教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目前大女儿正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大儿子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小儿子在日本留学。
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我的答案始终是——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全家共同成长的过程。因为创业,我没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所以我的孩子是野蛮生长的。很多人以为“放手教育”就是撒手不管,其实恰恰相反,我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教育从未缺席。我的孩子们都知道,在家里,学生做好学业,我经营好书店,丈夫教好书,每个人必须守住自己的“责任田”。同时这些年我悟出,真正的陪伴未必需要大块时间,和孩子组队打游戏,窝在沙发共读一本书,甚至只是认真听他们讲新学的网络用语,都是心灵靠近的契机。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还记得在我双胞胎儿子小学时的一个妇女节,我在书店接待朋友,两个孩子突然跑来要100元,那会儿这笔钱不算小数目,我碍于面子给了钱,又忐忑不安,生怕他们乱花。深夜回家推开门的瞬间,眼泪直接砸了下来——两个小人儿饿着肚子守在蛋糕前睡着了,蛋糕上写着“妈妈节日快乐”,直到现在每逢节日,我办公室总会出现带着露珠的鲜花。
我的女儿从小就独立,但高中有段时间,原本年级前十的成绩突然滑到百名开外,老师经常打电话,孩子整日也焦虑。我硬是忍着没唠叨,带她见了多位优秀的朋友,带她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直到有天她主动说:“妈妈,给我请个补习老师吧。”那瞬间我知道,发自内心的觉醒比任何催促都有力。
现在看着三个孩子在不同时区为理想奋斗,书房里还留着他们从小到大的读书笔记。每当有人夸我把孩子培养得多优秀,我总想起那个妇女节的蛋糕——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我们始终在彼此照亮。

清晨,我照例沿着儿童部的走廊走了一圈,阳光斜斜地爬上教室的窗沿,几个小脑袋从门框边探出头来。我是侯梦婕,今年是我在福利院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总会想起当年那个手足无措的自己。
2012年刚到这里时,我才23岁。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残疾儿童,尤其有些孩子明明不是重病,却被亲生父母抛弃,那种不理解的情绪堵在胸口,有说不出的心酸。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太过于渺小,直到发现这些孩子的纯粹,你只要付出一点爱,他们就会用百分百的真诚回应你。
还记得有个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孩子,触觉迟钝到走路都能睡着。我带着他做康复训练,每天重复教最简单的动作,用了两三年时间,终于看到他摇摇晃晃迈出第一步,开始说话,反应也变得灵敏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这份工作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与意义——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后来,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便更加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看到孩子抢救时心急如焚,见他们闷闷不乐就陪着聊天开导,他们想要玩具或别的东西,我也会尽量满足——这170多个可爱的孩子,既然命运没给他们父母的爱,我这里总要漏点光。
目前我负责儿童养育的整体管理工作,最欣慰是看到孩子们吃饭香了,游戏时笑声多了,护理员们工作有劲头了。窗台上小家伙偷偷放野花,过节时办公桌上歪歪扭扭的贺卡,这些瞬间让我觉得,当初那个心痛的姑娘,早被这些小手捂暖了。

周末清晨,我倚着飘窗看父子俩在小区晨跑。十三岁少年奔跑时飞扬的校服衣角,像一面流动的旗帜,瞬间将我拽回往昔——那个曾攥着我食指蹒跚学步的奶娃娃,何时已长成挺拔的少年?案头青瓷瓶里斜插着新开的百合,洁白花瓣舒展,恰似我们一家三口平淡又温暖的日常剪影。
深夜,儿子书桌上的台灯总是亮着。有时端着温热的牛奶推门进去,台历本里夹着的诗句便映入眼帘——那是我抄赠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墨迹晕染在月考倒计时旁。少年伏案的脊背绷成一道倔强的弧线,像棵在夜色里拔节的竹,把成长的酸涩与疼痛都化作笔尖沙沙的声响。牛奶杯壁凝着细密水珠,在暖黄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幼儿园入园那日,你攥着奥特曼玩偶,蹦跳着替哭泣的小朋友擦去眼泪的模样。
上个月整理书柜时,我发现那摞翻卷边的《猫武士》上,压着崭新的《了不起的敦煌》。曾经举着纸望远镜,信誓旦旦说要探索宇宙的小男孩,如今已将航天模型摆满整个书柜。当你与父亲热烈讨论航天知识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我读懂了你作文里那句“愿乘苍茫云海,不辞冰雪长路”的炽热。少年啊,愿你永远保有擦拭他人眼泪时的温柔,也永远怀揣刺破苍穹的锐气,让七岁时叠的纸船,终有一日化作劈波斩浪的巨帆,载着赤子之心驶向星辰大海。
晨光里,百合又绽放两朵,清甜的香气漫过你留在餐桌上的便签:“妈,记得喝牛奶”。端起杯子,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记忆突然闪回产房——第一次将皱巴巴的你贴在胸口时,那种血脉相连的震颤仿佛仍在。原来所谓养育,不过是看着那个浑身奶香的小肉团,渐渐长成会牵着我过马路的翩翩少年。而岁月最珍贵的馈赠,正是你奔跑时飞扬的衣襟,那永远差半步就能触及的距离,让我既欣慰又不舍地见证着,你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2024年10月的一天,33岁生日那天的我,被送入产后观察室,终于等来了这场迟到却珍贵的相遇。怀中那个皱巴巴的小生命正攥着我的手指,像是攥紧了我余生所有的温柔。
作为一名幼师,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里,我教会孩子们系鞋带、唱儿歌,在他们跌倒时给予拥抱。那些在幼儿园哄睡哭闹孩子的夜晚,那些编排亲子活动的周末,原来都是命运安排的预习课。但当我真正成为母亲的那一刻才明白,所有过往的经验,都不及眼前这个小生命带来的震撼。
与丈夫的相遇像是老天特意安排的惊喜。在经历过几段无果的感情后,我们在朋友的聚会上偶然相识。他理解我对事业的执着,支持我继续在幼教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欣赏他的沉稳可靠,也珍惜他给予的安全感。我们共同经营着一个充满欢笑的小家,直到这个小生命的降临,让幸福变得具象。
孕期的每一次胎动都像命运的暗示,提醒着我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尽管高龄产妇的身份让产检变得格外谨慎,但丈夫始终陪伴在侧,细心记录着每一个珍贵瞬间。当医生宣布母子平安的那一刻,我看着丈夫红了眼眶的模样,突然意识到,我们共同创造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奇迹。
如今,清晨第一缕阳光爬上婴儿床时,宝宝粉扑扑的脸蛋会跟着泛起柔光。他无意识地咂咂嘴,睫毛在眼下投出扇形的影子,我常常就这样托着下巴,忘记了时间。那些换尿布、拍嗝的琐碎日常,在他第一次含糊不清地喊出“妈妈”时,都成了甜蜜的勋章。这个小小的生命,让我重新理解了“被需要”的意义,也让我庆幸岁月让我有足够的阅历与从容,去拥抱这份迟来的圆满。原来人生最好的安排,永远会在最恰当的时刻到来。
■青年说



□邓雅鑫
母亲的身份从无定式。有人以血脉为纽带,在柴米油盐中编织守护;有人以责任为桥梁,为陌生的生命点亮归途;有人以理想为风帆,与孩子并肩探索世界的辽阔。从“国家的孩子”李焱飙跨越时代的感恩,到福利院“妈妈”侯梦婕日复一日的守候;从庄冬梅与子女彼此照亮的成长,到新手母亲在琐碎中拾取的圆满,再到无数平凡母亲将岁月熬成温热的汤——她们的故事或如江河奔涌,或如溪流静默,却始终指向同一个内核:爱是永恒的底色。
这份爱可以是草原额吉跨越千里的怀抱,是福利院窗台上一束带着露珠的野花,也是孩童小心翼翼守护的一块蛋糕。它不囿于血缘,不拘于形式,却能穿透时光的褶皱,沉淀出最坚韧的力量。当我们凝视这些母亲的身影,倾听她们的诉说,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故事的起伏,更是千万种母爱所凝结成的共同言语。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